旅行和旅遊不一樣。旅遊更在乎到此一遊,更在乎是否在著名風景點,甚至只是寫着著名風景點的幾個字前拍照留影。旅行則重在行走,重在體驗,重在發現,甚至回程後發現沒為自己留下一張照片,還不會有半點遺憾,樂滋滋地投入到一路收穫與感悟的回味整理中。
----By 小企9999
在扎堆旅遊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人受不了的今天,不走尋常路,才是旅行者的追求。三明市清流縣,這個植被覆蓋率高達84%的山區城市,給了我一次往前不同以往的探險式體驗。
清流縣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之一,從嵩口鎮往城關方向自駕。路邊可見像上圖一樣的零星老屋,公路兩旁更多像下圖一樣規整的新村寨,房屋整潔美觀。如果新農村的景象是這樣的,也許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山地裏的人們會願意搬到生活更便利的地方來。
縣城因清溪環繞,碧水縈迴,故名清流。連日的暴雨把南方紅土壤帶入溪中,水色顯得渾黃,但只要天晴幾日,周邊沒什麼工業污染的活水自潔效應會讓溪水恢復清凌凌的模樣。
當地朋友介紹,縣城常住人口約3萬,還有不少人外出打工或經商。所以,城關除了市場和縣政府前的廣場等少數幾個人口密集區,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堵車的。
站在清流最繁華的南門橋頭,兩百米開外就是綠蔭覆蓋的青山,植被覆蓋程度讓人由衷羨慕。
縣政府廣場上四柱三間重掾式的牌坊
幾個人在縣中醫院邊吃碗老頭面(因為經營這家麪館是位老先生故名),切盤盤活肉(豬腮幫子附近的肉)搭配,生活簡單卻美好。
繼續出發,我們的目的是因攔河築壩形成的安砂水庫,這個水庫在清流境內形成的人工湖被稱為九龍湖。
沒有航拍設備,也可感受“十里平湖”的開闊。
嚮導林哥介紹:“這裏是閩江的支流,也曾是閩西山區物資運出的最主要通道,山區的木排等可通過河流下行運抵閩江。”他的話喚醒了我遙遠的記憶,5-6歲我在福州鰲峯洲木材廠生活過,廠裏的木頭就是從閩江上游源源流下的!
在公路鐵路興盛之前,江河內陸航運承載着交通運輸的重大社會功能。閩江上游的九龍湖流域,造就過清流歷史上的繁榮。清流沙蕪鎮曾是閩西最大的航運中轉站,也是歷史上清流水路出入要津,九龍溪水流湍急,暗礁處處,順流而下,如叩鬼門關。上行則需縴夫人力拉拽,辛苦毋庸置疑。
而今滄海桑田。曾經的纖道,已深藏水下;曾經的山峯,變成了湖中的島嶼;曾經的“閩水第一險灘”,成了人們網箱養魚的好場所。“高峽出平湖,天塹變通途。”閩西北因交通的改善,人們逐漸普遍過上温飽小康的日子。
閩人之源
清流縣九龍湖畔有個九龍洞(舊稱狐狸洞)。
在這裏,1988年中科院古人類研究專家發現了福建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蹟和人齒化石,並將其命名為“清流人”。“清流人”的發現將福建人類活動的歷史及文明推前至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因此,狐狸洞羣被稱為“八閩歷史第一洞”,被譽為“閩人之源”。
九龍洞景區尚未完全開發。走在通往溶洞的道路上,我像朱自清一樣,驚詫於這裏濃濃郁鬱的綠。
水泥路兩邊被密密麻麻的灌木樹木遮掩,即使岩石,也長滿了青苔,撥開草木,用手叩擊,指節傳來的疼痛感提醒我那可是堅硬的石頭。
昆蟲在竹梢上休憩
不知名的怪螺在樹幹上吸水
刺薊無拘無束的瘋長,壯碩得彷彿遊牧民族的狼牙棒
雨後草木舒展出嬌嫩的枝葉
這樣的台階路,如果沒有人來人往,恐怕一年時間就會被肆意瘋長的草木湮沒
九龍洞就藏在半山處
走到洞口回望,除了綠,還是綠,簡直就是阿凡達族人居住的綠色星球
洞口聽得到嘩嘩的流水聲,感覺得到包裹全身的水汽,卻找不到水流,估計我們的腳下或者山壁裏,隱藏着奔流的地下活泉或者暗河。
因目前洞內沒有通電,鐵將軍把門。我們不是專業的科考探險人士,安全起見也不敢造次,只能在止步於洞口。
從隨手拍下的洞口石壁看,洞內應該會有更精彩的溶洞風貌。目前這個溶洞是繼續開發,還是保護性維持原貌,有待相關部門論證。
回程之後,在九龍橋邊的萬隆吃飯
典型性客家菜:
酸菜炒大腸,質地脆嫩,毫無異味,酸香可口
客家幹蒸鴨:大量的葱姜茸蓋頂,鴨肉緊緻甘香。林哥:”去北京吃烤鴨一次就行,老家的鴨子我才百吃不膩。“
家常豆腐煲,很有意思這裏居然是用巴浪魚乾燜的,看來魚乾便於保存和運輸,和蝦皮、紫菜、海帶一樣,也是山區常用的食材。
小河蝦炒韭菜:一口一個連頭帶殼嚼着吃,鮮美!
農家土豬湯:因為喝啤酒,浪費了不少好湯,慚愧!
芋子餃,在清流叫地瓜包。上菜非常實在,這麼多又這麼大怎麼吃得完喲。
在公交站等長途車回沙縣的時候,連續兩天陰雨的天突然放晴。哎,之前在九龍洞九龍湖還有七星巖咋不是藍天白雲呢!水洗過的縣城顯得格外明麗。
也許,老天用這種方式告訴我:“這麼美的清流你不能只來一次。”
好吧,我還會再來的。美麗的清流,下次再見!
PS:
交通:多條省道通過,路況良好車輛少,適宜自駕。公交與三明龍巖周邊市縣均有長途汽車。
住宿:衞生條件不錯的酒店標間也就一百出頭。
飲食:樸實的客家菜為主,物美價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