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西湖公園今日正式對外開放

11月16日,經過提升改造的龍潭西湖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周邊居民又有了休閒漫步的好去處。龍潭西湖公園始建於1986年,位於北京東南二環內,是龍潭湖三園之一。龍潭西湖公園總面積10.46公頃,水面面積約5.15公頃,呈現出水陸各半的景觀佈局。2020年1月啓動龍潭西湖公園調蓄工程同時閉園,2021年5月開始實施公園景觀提升建設,歷經700多天的匠心雕琢,公園於今日重新向居民敞開懷抱。

龍潭西湖公園今日正式對外開放

6.2萬立方生態水處理設施實現雨洪治理淨化

走進龍潭西湖公園,已經有不少居民在此處健走、休閒。整個公園面積不大,卻顯得小巧精緻。連片的蘆葦、垂柳、荷塘,讓整個環境顯得野趣十足。遠處,龍潭中湖公園標誌性的摩天輪倒映在西湖的水面中。新修建的步道、親水台、濱水道,給了市民足夠的休閒健身和親水空間。

負責本次龍潭西湖公園提升改造工程的北京創新景觀園林設計公司總設計師李戰修介紹,公園以湖為心、環水成景,具有濃厚的園林意境。設計突出生態理念,延續完善公園的傳統園林自然山水格局;統籌城市區域雨洪治理淨化;強化“柳岸觀荷”的風格特色的同時豐富彩葉植物形成秋季景觀;增設豐富的休閒、健身及科普活動,使之展現出樸野自然、靜雅清幽的景觀風貌。

北京創新景觀園林設計公司總設計師一所所長郝勇翔介紹,調蓄淨水是這個公園的一大特色。本次改造充分利用大湖及山體地下空間,修建了一個6.2萬立方生態水處理設施,在這個空間內,運用自主創新的“硅砂蜂巢蓄水淨水技術”,可以把龍潭西湖以東的雨污水全部收集於此,進過淨化後補充到龍潭西湖內。如今,龍潭東、中、西三湖已經通過地下管道實現了水體的“三湖連通”,當水位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西湖的水可以“反哺”中湖和東湖。

郝勇翔説,龍潭西湖的這一功能將傳統“排水防澇”變成“蓄、淨、用”系統治澇,汛期時能夠起到截污、調蓄、淨化、防澇等作用,非汛期時上部水體與下部蜂巢結構儲水池水體形成動態循環,起到淨化三個湖體水質的作用,並可實現雨污水的資源化利用,也解決了周邊汛期雨洪的危險。

修建兩大環路可健步可親水可科普

龍潭西湖公園內還有兩大環路,一條是環湖健步環,保留了原有1千米的環湖主路,更新為3米寬的紅色瀝青路面,提高了遊人漫步及慢跑的舒適度,結合兩側的健身設施形成一條特色健步環。另一條是濱水科普環,在原有親水步道的基礎上新建西側190米親水木棧道,以湖面為依託,設置體現多樣性動植物的科普宣傳牌,形成全園最具亮點的自然生態科普遊線。同時注重人性化設計,關注一老一小,滿足了不同使用人羣的需求,設置兒童遊戲沙坑,老人活動廊架,無障礙坡道等設施,體現了全齡友好型公園的特色。

公園雖小,但園內植被卻十分豐富。李戰修介紹,公園在已有濕地森林景觀的基礎上,新栽植荷花、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2萬平米,設置多處生態島,營造類型多樣的濕地及鳥島等自然生境,為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地。同時為了強化公園春季“柳岸觀荷”和秋季“丹霞映岸”的植物特色,環湖新植白蠟、元寶楓、銀紅槭、欒樹等喬木450株,丁香、金銀木、繡線菊等灌木346株,繡球、觀賞草、嶗峪苔草、玉簪等地被11800平米,營造出來豐富的四季景觀。

據瞭解,在建設過程中,公園還突出低碳理念,園內沒有進行大型土壤擾動,保留了原有的山水格局,延續原有空間及功能佈局,充分尊重保留和利用現有植物2000餘株,所有景點均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造提升,減少大的調整和改變。同時將施工拆除的毛石廢棄物墊於擋牆、道路基礎,在營造景觀的同時減少渣土外運,通過多種建設手段體現低碳環保的理念。

龍潭三湖全部開放且各具特色

龍潭西湖公園開放後,整個龍潭三湖都處於開放狀態。這三個園區有什麼不同?據東城區園林綠化局局長蘇振芳介紹,東側的龍潭公園屬於傳統的綜合公園,有遊船、遊藝等設施,還突出了龍元素,園內既有大型水面,又有古建環境。而龍潭中湖公園也是個綜合性公園,試點了新的運營管理模式,由區屬國有企業來運營,主打健康潮運動。龍潭西湖公園在三園中面積最小,主打樸野自然,將為周邊百姓提供景觀優美、設施完善,融合文化、科普、健身於一體的休閒場所。目前園內正在籌備一個園藝驛站,年內將建成,未來將開展一些自然知識科普、插畫、種植諮詢等活動。

據瞭解,龍潭西湖公園從即日起試運行至12月31日,將開放北門、西南門兩個門區,每天開放時間為早8時至晚18時,自2022年1月1日起恢復正常運營時間。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蔣若靜

編輯/崔毅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11 字。

轉載請註明: 龍潭西湖公園今日正式對外開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