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於千年古鎮中的千年古剎,這座覺海禪寺原來也頗有來歷
相較於烏鎮西塘南潯,新市古鎮顯得低調很多,但其實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底藴,同樣人文薈萃:南宋有狀元詩人吳潛,清朝有影響日本一代畫風的畫家沈銓,現代有著名神學家趙紫宸和他的翻譯家女兒趙蘿蕤,中國古橋古船專家朱惠勇……到此遊歷過兩次,對這座充滿生活氣息的江南名鎮一直有着發自內心的好感,沒有太多的商業化,反倒讓人產生莫名的欣慰。
在古鎮內的覺海路上,有座古寺同樣來歷不凡,前身是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建成的“大唐興善寺”(當然,現在的寺廟主體建築,比如大雄寶殿等都是1995年重修的)。
到宋淳祐九年(1249),朝散大夫趙汝俳舍宅為觀,十一年朝廷賜名“報忠觀”。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改觀為寺,清雍正時始名覺海寺。寺廟的面積不大,甚至還略顯擁擠,身置其中卻能感受到久經歲月沉澱的古樸。稍作留意,還能“遇見”一些珍貴的文物古蹟。
有趣的是,據傳宋朝的康王趙構(高宗皇帝)亦到過此寺,在覺海寺靈泉山後,甚至還曾建有康王祠(現已毀),就是是為了紀念這位皇帝的駕臨。其實這位康王的一生似乎飽經磨難,“住”(避難)過的寺廟還真不少,因為在網上稍微搜索就能得到許多答案,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歲月悠悠,這座千年古寺自然也不會“寂寞”,引來許多到此一遊的文人墨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北宋文學家和書法家黃庭堅,還曾為其斌詩《題覺海寺》:“爐煙鬱郁水沉犀,木繞禪牀竹繞溪。一暇秋蟬思高柳,夕陽原在竹蔭西。”倍受好評。
“屢毀屢建”的覺海禪寺除了燒香拜佛,比較有名的還有幾個小景點,比如“接凡橋”和鐘樓。大雄寶殿前有個七寶池,七寶池上有“接凡橋”,橋的左右兩邊有石欄板,板上石獅只只雌雄成雙成對,世俗味十足,非常討喜。寺裏的鐘樓高八米,頂覆黃色琉璃瓦,四角飛檐帶銅鈴,風過處鈴聲嫋嫋,一隻精美的1500公斤銅鐘佇立於樓頂,與其他大鐘不同的是,它的頂端有昂首龍頭一個,這隻銅鐘因此具有華夏風情。再看看鐘樓門的楹聯:“鐘聲鼓聲聲聲如在,山色水色色色皆空。”的確十分應景。
如果遊新市古鎮時購買了聯票,進覺海禪寺自然可以暢通無阻,是否有單獨門票出售,我還真不太清楚,畢竟50元就可以遊玩所有景點,本身就挺“物美價廉”的。這裏也悄悄告訴你,如果不打算進各個“圈”起來的人文景點裏參觀,到新市古鎮遊玩是不需要買門票的。
因為覺海禪寺還是公交車比較方便,德清333路內環外環和德清有335路內環外環都可以坐到“新市便民服務中心”這個站,下車後再走一百來米就能到。不過在疫情期間,建議先諮詢景區,確定是否開放再出行,網上預定古鎮門票的話可能還會便宜10元,也是挺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