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阿塞拜疆傳來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好消息,餘杭全區人民沉浸在無比的激動與喜悦中。轉瞬,酷暑褪去,秋意濃,冬去春來,萬象新。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自去年7月8日正式對外有限開園至今,走過了一個完整的四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良渚古城遺址的春夏秋冬,每一幀都是畫。
春 綻放
春雷乍響謂之驚,萬物復甦謂之蟄。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片水稻遍佈鄉野,隨着一聲春雷響起,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這份吃苦耐勞的精神,也奠定了良渚王國千年繁榮的物質基礎。
時光迴轉,走在春日裏的遺址公園,清晨第一縷陽光從這片古老的土地穿過,喚醒了沉睡的古城,滿含初生的希望。
漫步至公園南入口,花團錦簇,紅花檵木撩動每個人的心絃;牆角數枝梅,輕柔地送着暗香;西城牆處,梨花綻放枝頭;雉山邊,繡線菊染上春光;莫角山下,鬱金香翩翩起舞;大觀山裏,蒲公英隨風搖曳……
夏 繁茂
一場突如其來的夏雨,傾注在了良渚古城遺址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雨過天晴,夏天如約而至。在這個熱情洋溢的季節,良渚古城遺址在肆意的風中奔跑,來自黃土地的濕熱,細嗅可聞。
這裏,白鷺追隨着泥土的味道,或展翅或歇腳;蜻蜓縈繞着亭亭玉立的荷,悠閒自在地隨風擺動;鹿苑的梅花鹿誕下了首隻鹿寶寶,俏皮可愛的樣子成了“治癒系網紅”……
良渚古城遺址的夏天,是遺蹟與山色、天空相互映襯的顏色,微風不燥,細品有味;良渚古城遺址的夏天,是蟬鳴與蛙聲的合奏,此起彼伏,充滿田趣。
戴一頂草帽,攜三五好友,迎着五千多年前的文明微風,細品滿目的茂密葱蘢、生機勃勃。
秋 豐收
稻花香裏説豐年。金色的季節,為良渚古城遺址賦予了別樣含義。
稻作農業,一直是良渚農耕文化的根基。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良渚先民有了豐沛的食物來源,也因此奠定了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
五千年後的今天,爛漫的金黃透露出寧靜與震撼,風霜高潔、佳木易色,連綿不絕的稻穗融合在了廣袤的遺址中,留下的是後人對先民無限的遐想。
遠古與現代,歷史與自然,經歷了五千多年,這片土地見證了太多故事。金秋時分,正如同一幅秋景卷軸,在山川河水之間徐徐展開。
冬 孕育
這座龐大而古老的城,在嚴寒中顯得格外靜謐、厚重。滄海桑田,斗轉星移,都説冬天是沉默的,但沉默裏孕育的是生機。
寒風裏,莫角山上的木作向天空的方向矗立着,顯得古老而充滿希望;古樹孤獨卻沉穩地紮根在泥土裏,為在即將到來的春天裏抽枝發芽做準備。如同公園內文創產品館展示的那樣,靈感來自於五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元素,融合現代審美和實際需求,孕育出的文創產業生機勃勃,充滿希望。沉澱千年的“良渚原創”精神正衝破“冬日”的禁錮,穿越時間歷久彌新,為文明新生帶來無限可能。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位於良渚古城遺址核心區,是展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窗口。為保護和弘揚良渚文化,讓遊客參訪時能更全面深刻地探尋良渚先民的足跡,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在建設中格外注重生態文明建設。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規劃保持了現有人工濕地的構成成分,不縮小現有稻田、水庫、水渠、塘堰等水體面積,同時採取封山育林、水源涵養等措施,以維護遺址區周邊山形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植被覆蓋率,體現和保留了歷史文化應有的滄桑感、原生態,復原了良渚時期的水鄉澤國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