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歷史悠久,環境優美,底藴深厚。前人將蕭山縣城附近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提煉為“蕭山八景”。當然,將其它景色納入其中,如當然不止這八景,航塢龍湫,西陵古渡,菊山秋霽等等,但固然我們都喜歡用這個“八”字吧。
“蕭山八景”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內容:
根據這些記載,在蕭山尋找到這些景色,一起共賞。今天大家一起來看蕭山古八景之:清江月色(螺山月影、螺山橋影)
清江月色chin kaon yoh seh
清江即錢清江,又名西小江。清江月色景點位於西小江中段北岸的螺山一帶(今屬衙前),明清時期這裏是儒士會文賞月觀景的好地方。景點的主角當然是螺山大橋。
每當明月懸空、銀光瀉地,兩岸大小螺山對峙。長橋橫卧,西小江猶似一條玉色的飄帶,鑲在蕭紹平原上,那百里平疇,空曠清寂,悠悠江水,波光粼粼。這清江月色,早在明正德年間(1506~1521)就列入“蕭山八景”之一。
螺山大橋位於蕭山衙前與與紹興楊汛橋交界的地方,是一座三孔石拱橋與七孔石樑橋組合的拱梁組合橋,尤其是三孔拱橋更為高大恢弘,雄偉壯觀。它東西向跨西小江,橋東為紹興,橋西為蕭山。曾是西小江上最大最長的一座罕見的古橋。該橋設計別具匠心,拱圏為橫聯分節並列砌築,橋長37米,寬2.20米—2.70米。????全橋由石樑平橋和曲拱洞橋組成。主橋,即江心3孔為拱橋,便於舟楫往來。兩端引橋6墩7孔,為石板平梁橋。橋上兩邊設石板扶欄,每欄外刻“與人為善”四字,用平頭望柱間隔加固,保護行人安全。整座古橋如雨霽長虹,極具美學觀點,與自然風光相協調,使水鄉平添秀麗風光。
據蕭山《衙前鎮志》載,螺山大橋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清代乾隆年間,螺山大橋危損,柯橋亭後名醫倪涵初(宗賢)在小螺山下行醫三年,將所得銀錢,全部用於螺山大橋的重建。現橋東立有助碑一塊。聯曰:繼神農、嘗百草,普濟萬民;承扁鵲,精醫學,誠則回春。這是追念清代出巨資大修古橋的名醫倪宗賢的讚語。
清代秀才王廷樞題《西江晚眺》詩曰:
“桑麻無地不秋風,惟有西江水自東;
一二漁蓑寒雨外,歸來猶帶夕陽紅。”
橋西原有六角形橋亭一座,內有重修螺山橋石碑,並有亭聯:
“一大二小相輔好善,三眼四傑積德有緣”;
“觀天氣逸風雨君子遨遊,察地理建涼亭系情行人”。
現在的橋亭是近時改建的,與古橋不是很協調。
民國二十九年(1940),古橋中斷。侵華日軍對螺山大橋進行了大肆破壞,把3個主孔上扶欄、踏蹬,全部拆除,只剩下3個單薄的拱洞,兩邊引橋之梁,則全部撬入江中,致使古橋中斷。人民只能靠一葉小木船過渡,昔日長幹通津,頓時成了風波渡口。
直到1964年,兩岸人民出錢出力,人民政府撥款支持,組織工匠按原樣進行全面整修,使這斷損二十多年的古橋,恢復舊觀。
2001年,原樣翻建三孔大洞,拆除平橋橋墩一個,至2002年秋完工。
螺山大橋跨西小江,與對岸蕭山衙前鎮的山南坂自然村相接,曾是蕭紹兩地的交通要道。
慕名來到這個,首先映入眼前的不是這座古橋,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新建的兩座大橋,一座叫楊汛橋,一座叫上孫橋,南北跨江,相對這兩座橋,螺山大橋顯得不見得起眼,雖然在四百年前,這座橋的建造已經是了不起了。
螺山大橋雖然仍有當年的雄姿,但已失去了青春的風采。我揹着相機,來回在橋上走了兩趟,拍下了它的容貌,心裏很為惆悵。這麼有名的古橋,我們應該好好保護,流傳下去!
現今螺山大橋已成為“中國楊汛橋”十大景觀之一,名曰“碧螺映帶”,河套北岸的一脈平川上,一峯聳峙,高117米,山形似螺,故稱螺山。見兩岸大小螺山對峙。西小江環繞而去,這就是人們所説的清江抱螺。螺山上不僅翠竹茂林,鬱鬱葱葱,且山石富有奇趣,形成“五貓捕鼠”、“巨龜鎮妖”等自然景觀,其間長橋橫卧,這些景觀又留傳着令人深思的傳奇故事。
西小江古有十渡接引,今有十橋相跨,聯絡兩岸,猶似一條玉色的飄帶,鑲在蕭紹平原上,那百里平疇,空曠清寂,悠悠江水,波光粼粼。漁者釣江畔,花香迷醉人魂;沙草從中羣鷗四處飛散,萬頃江田上空孤鷺展翅飛翔。
西小江風光旖旎,多文人騷客遊歷吟誦;兩岸魚肥稻香,百姓農耕漁獵,江上商船穿梭,貨物熙熙往來,清清西小江,悠悠向東流。流經了美麗富饒的蕭紹平原,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白鷺飛出一道長長的眷戀,旭日噴薄,點亮滿江情懷,她將繼續穿越歷史,見證着勤勞進取的蕭紹兒女抒寫更華麗的樂章。
西小江與螺山大橋
清江即錢清江,又名西小江。清江月色景點位於西小江中段北岸的螺山一帶(今屬衙前),明清時期這裏是儒士會文賞月觀景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