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曾經到廈門鼓浪嶼旅遊過,也登上過島的最高峯日光巖。日光巖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峯高海拔92.7米。日光巖俗稱“巖仔山”別名“晃巖”。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巖,看到這裏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為“日光巖”。巖頂有一平台,四周環繞欄杆,就像一隻升入天空的吊蘭。遊人登臨,看雲天近在咫尺,憑欄放眼,縱目遠眺,廈門島、鼓浪嶼、大擔、二擔諸島盡收眼底。日光巖是鼓浪嶼看日出日落最佳的地方。
鄭成功是福建南安人,因其父鄭芝龍是朝廷派往日本使館的官員,因此,鄭成功1624年出生在日本。7歲回國讀書,15歲考上南安縣秀才,21歲考入南京國子監太學讀書。鄭成功從小胸懷大志,苦讀《春秋》《左傳》《孫子兵法》等。他習練劍術、騎射,很快便成長為一個能文能武的少年。1646年,鄭成功舉義旗,開始領導我國東南沿海人民進行反民族壓迫的偉大斗爭。1646—1658年,十多年戰火硝煙將鄭成功鍛鍊成為“胸藏甲兵、氣吞湖海”的軍事統帥。他在故鄉招兵買馬,以金、廈為根據地,紮營練兵。而我上數九代的祖爺就參加了鄭成功的水師大軍。直到收復台灣後,不惑之年才解甲榮歸故里。
鼓浪嶼的日光巖是當年鄭成功操練水軍的水操台。他重於操練,艦船排陣有方,水軍將士們必須在驚濤駭浪中如履平地矯健如飛。他治軍嚴明,訓出了一支作戰能力極強的水師。為此,後人在巖下巨石上鐫刻着“閩海雄風”四個大字。
祖國的寶島台灣在17世紀時曾遭受歐洲荷蘭人的侵略。荷蘭殖民主義者向東擴張,看中了台灣這塊寶地。1624年派兵侵入台灣,建城堡、搶財物、屠殺和奴役台灣人民。當時的明朝政府因腐敗無能、統治不穩,所以給了侵略者可乘之機。鄭成功得知台灣民眾在外國侵略者壓迫下十分痛苦,1661年春,在台灣當地居民強烈要求和幫助下,鄭成功以“堅冰可渡”的非凡膽魄,率大軍數萬,艦船幾百艘,向台灣進軍。當天狂風暴雨,大軍連夜破浪前進,在一個海上漲潮的夜晚登陸台灣,決心趕走侵略者。荷蘭侵略者大驚失色,求援兵慌忙應戰。後龜縮在他們建造的兩座城內。鄭成功派兵將他們團團包圍,圍困達七八個月之久,切斷水源。並命令他們投降,警告他們“台灣是中國的土地,你們必須馬上離開這裏。”荷蘭“總督”竟無理要求鄭成功退出台灣,願意年年進貢。被鄭成功拒絕。1662年他下令發動總攻,向敵人陣地猛烈開火。荷蘭人走投無路只好宣佈投降,離開了台灣。經過九個月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並驅逐了霸佔台灣長達38年之久的號稱“海上霸王”的荷蘭殖民者,收復了祖國神聖的領土台灣,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是這個偉大功績的創建者,他的功勳記載史冊。他是當年“歐洲擴張主義真正障礙,唯一能夠在遠東地區抵禦和抗擊歐洲侵略政策的代表人物。”有人讚頌他是“年輕的海上獅子”,還有人説他是“改變了遠東全盤局勢的海上英雄”。十七世紀鄭成功傳播中華文化於海外,如茶文化、黃檗文化和媽祖文化等。目前世界上50多個產茶國家的茶樹名都直接或間接地取之於我國。
海峽兩岸的人民永遠懷念他,為了紀念他收復台灣、統一祖國的愛國主義光輝業績,在鼓浪嶼東南端的覆鼎巖建了鄭成功的雕像。他身披盔甲、手按寶劍,堅固地屹立在此。他面向東方、目視台灣,那是祖國的土地。 (王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