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 | 黃賓虹故居行

 黃賓虹在潭渡村生活二十多年,在這裏留下了重要的生命痕跡。

晨讀 | 黃賓虹故居行

  皖南歙縣,我來過多次,卻第一次到潭渡村參訪黃賓虹故居。

  故居建於清代,原宅名為懷德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黃賓虹在家鄉的胞侄黃警吾先生,帶頭呼籲保護黃賓虹故居,為此得到了時為安徽省文藝界領導賴少其的重視,撥款修復,或許因為經費不足,只修了原來懷德堂的一半。現在故居的“大門”開在巷子裏,只能算邊門。門楣上的匾額“賓虹故居”,由林散之題寫。故居“虹廬”匾額由張仃書寫。據當地人説,張仃來到黃賓虹故居是一步一拜進來的。在很多畫家的心目中,黃賓虹是一代宗師,他們來此都是五體投地,朝聖一般。

  前院有假山石,名“石芝”,黃賓虹常在畫上題“寫於石芝室”或“石芝閣”,即指此處。

  潭渡村緊挨着西溪村,年輕時黃賓虹經常到西溪村“韜廬”跟江南大儒汪宗沂學習儒家經典,不過汪宗沂並不是黃賓虹的書畫老師。而汪宗沂的孫子汪採白又是黃賓虹的學生。潭渡和西溪衡宇相望,黃汪兩家關係交錯,相互扶持,傳為美談。

  目前黃賓虹故居只佔原老宅懷德堂的一半面積,由於資金短缺,當地政府將資源都集中在省城和縣城,潭渡村故居被漸漸淡化了。今年二月,我去法國南部蔚藍海岸旅遊,很多小村都在畫家故居或工作室的基礎上建立美術館,譬如濱海卡涅(Cagnes-sur-Mer)的雷諾阿美術館。1907年雷諾阿一家離開巴黎,來到法國南部濱海卡涅,從此他們定居在這裏,一直到1919年雷諾阿去世。一個名人美術館或故居,帶動了一個小鎮的旅遊發展。法國沒有把所有的藝術資源集中在大都市,而是分散到小鎮鄉村,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鑑。

  黃賓虹在潭渡村生活二十多年,在這裏留下了重要的生命痕跡。如果把故居擴建成黃賓虹美術館,意義也就不一樣了。令人欣慰的是,在有關人士的呼籲下,故居另一半正在恢復中,計劃明年完工。這樣,黃賓虹故居的全貌將展現在世人面前。徽州尤其歙縣,民間還保存不少黃賓虹及潭渡其他畫家的文獻資料。潭渡村是“畫家的搖籃”,明以後畫家層出不窮,但很少有商業炒作,多是作為藝術修養而繪。黃賓虹對族中前輩的繪畫成就早有關注和研究,原打算編一部《潭渡畫家》加以弘揚,後因種種原因未完成。

  前些天在歙縣鄭村收藏家鄭文鋒先生處看到幾幅黃賓虹佩服的畫家黃呂(六鳳山人)的作品。又去聖僧庵看了黃柱的壁畫。黃呂和黃柱都是潭渡人,是黃賓虹的族中先人。除了黃柱、黃呂,潭渡還出了黃繼祖、黃棓、黃照等傑出畫家以及徽派樸學的先驅者黃生。黃賓虹不是憑空而出,藝術和學術環境成全了他。研究黃賓虹,不能離開明清潭渡畫家羣。“潭渡畫家羣”,值得進一步研究,黃賓虹已經為此打下堅實基礎。

  黃賓虹也是大收藏家,他收藏不以畫家名氣大小為取捨,獨以作品好壞為標準。黃賓虹最欣賞的五六個畫家名單裏有惲向、鄒之麟。一般而言,這兩位在畫史上,並不非常重要,但黃對他倆推崇備至,認為“他們的畫初看亂七八糟,離一丈遠再看什麼都出來了,簡直像工筆畫,愈看東西愈多,村莊、房屋、山林、橋樑、遠山、雲煙,層出不窮。”黃賓虹這段話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很恰當。黃賓虹早年有過制墨經歷,又開辦過造紙廠,他對墨和紙有深入的瞭解。這些經驗有助於他畫出那樣密密麻麻層層疊疊“亂七八糟”的山水。

  黃賓虹説:“筆力透入紙背,是用筆之第二妙處,第一妙處,還在於筆到紙上,能押得住紙。畫山能重,畫水能輕,畫人能活,方是押住紙。”有些人筆墨確實是零。黃賓虹走了一圈後也是零,已入化境。什麼是化境?就是自由、隨心、自然、無礙,零。

  黃賓虹曾説過:“採白的畫如菠菜煮豆腐,我的畫是齏菜燒骨頭。他清麗動人,我老辣味重。”採白即汪採白,黃賓虹的學生,比黃賓虹小22歲,是新安畫派的殿軍,擅長青綠山水,故黃賓虹用“菠菜煮豆腐”喻之。黃賓虹則繼承了偉峻沉厚的“北宋風骨”,故自喻畫風如“齏菜燒骨頭”。徽州人把梅乾菜叫作齏菜,這裏的骨頭就是排骨的意思。黃賓虹的畫確實如黑漆漆的梅乾菜燒排骨,但味道好極了!黃賓虹曾在他的山水畫上題詩,有“秋老蒼山俱有骨”之句。

  黃賓虹的花卉不僅“文雅”,而且“剛雅”。張宗祥説:“我最愛老友的花卉。”黃的花卉“含剛健於婀娜之中”。

  《賓虹畫語》中説:“姚惜抱之論詩文,必其人五十年後,方有真評,以一時之恩怨而譭譽隨之者,實不足憑。至五十年後,私交泯滅,論古者莫不實事求是,無少迴護。惟畫亦然。”確實,五十年後,藝術界才能看懂賓虹老人的畫。(何 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4 字。

轉載請註明: 晨讀 | 黃賓虹故居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