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倒詩詞大會82位高手的題目:“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哪個字錯了?
引言:
古人寫詩最注重與講究“練字”。“練字”即詩人運用簡練、生動、含蓄、優美的字詞進行錘鍊與搭配,從而使詩歌的意境更加深遠精妙,將詩人的情感刻畫得更加入木三分。唐代詩人賈島因“推敲”二字未定而冥思苦想,甚至意外衝撞了韓愈。
由此可見,古詩詞中的每一個字都藴含着深刻的意義,都是詩人經過反覆斟酌才確定下來的,不可輕易更改在《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上,一道與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句相關的題目令百人團幾乎全軍覆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古代名句改寫,國人詩興未死
原題為:“韋應物詩‘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中哪個字是錯誤的?”答案共有三個選項,分別為“壺——瓢”;“可——足”;“慰——遺”。令人詫異的是,百人團中竟有82人答錯,想當然地認為“壺”字沒錯,而“一壺酒”更是通順合理。
短短几天火爆全網,全民詩興大起,紛紛在微博評論區行雲流水地留下自己的得意之作。例如“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 ”這一改寫瞬間觸動了人們的心絃,它將一個普通人的無奈與無助、倉皇與苦悶傳遞給了全天下。
並引發所有凡塵俗子的共鳴,撫慰他們精神上的愁悶,給予國人靈魂上的慰藉與濟渡。網絡上流傳着大量才華橫溢的改寫,大部分人認為“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是由網友即興創作的詩句,絲毫不知它的原版來自於“詩奴”韋應物的《簡盧陟》。
將原版與改寫後的詩句相比,僅有二字之差,分別是將“瓢”改成“壺”,將“可”改成“足”,難道改動兩個平平無奇的字真能讓詩的意境與內涵更豐富飽滿嗎?這兩字究竟差在何處?
二、韋應物與《簡盧陟》
原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出自韋應物的《簡盧陟》。“簡”作動詞,指的是“寫信”的意思,“盧陟”是韋應物的外甥,同時也是他惺惺相惜的好友。創作這首詩時,曾經繁榮昌盛、巍然屹立的大唐早已被安史之亂折磨得滿目瘡痍、動盪不安。
韋應物出身於衣食無憂的官宦之家,性格放蕩不羈,最愛流連於紙醉金迷的煙花之地,做事不計後果、我行我素,頗有一副無賴滑頭的樣子。公元759年後,深陷安史之亂的韋應物留滯長安數年,還曾入太學讀書。誰知韋應物忽然性情大變,一改從前玩世不恭、渾渾噩噩的態度。
他轉變成為一位成熟穩重、忠厚仁義的儒者,並開始詩歌創作。半路出家的韋應物憑藉不懈努力迅速在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站穩腳跟,留下了不少發人深省的佳作。自公元764年起的三十年光陰裏,韋應物輾轉地方與長安為官。
駐守於搖搖欲墜的邊疆,韋應物感受到了邊境的岌岌可危,看到了都城的動盪不安,全國上下內憂外患,而滿懷鬥志、一心為民的自己卻無能為力。縱使他與萬千將士一起戍守邊疆,共同馳騁沙場,卻始終望不到唐朝的未來。
三、“一瓢酒”與“一壺酒”
邊疆的夜是那麼淒冷蕭瑟,從外由內的透心涼令韋應物心力交瘁、疲憊無力,只能舉酒獨傾。但那杯熱氣騰騰的酒終究抵不過呼嘯而過的寒風,還是無法慰藉他孤獨苦悶的內心。原版中的“一瓢酒”與網友改編後的“一壺酒”指的都是裝在容器中的酒,而“瓢”與“壺”都指酒具。
在苦悶無奈的邊疆,大口痛快着豪飲着用瓢裝着的酒,一點也不違和。相比於“瓢”,“壺”就精緻許多,它是上層階級生活優越的大户人家用於裝酒的容器。做工精細的“壺”裝的大都是能與之相配的上乘好酒,一般出現在熱鬧非凡的宴會上。
根據韋應物當時所處的環境與情況來看,用“瓢”比“壺”更合適的多。越是愁苦、煩悶的境遇,越不會用精緻的酒具,而酒備得也越是草率,但卻更能突顯詩人的無奈與心痛,也更自然通透、隨性灑脱些。
總之,“瓢”比“壺”更切合詩人的處境,至於現代的人們喜歡用“壺”來代替“瓢”,這是因為現代人不會用“瓢”來喝酒,用的多是酒杯,而多數人在古裝劇中常看到古人用酒壺喝酒,因此“壺”比“瓢”更符合現代人對古人喝酒的想象。
而“足以”與“可以”雖只有一字之差,但表達的意思與語氣卻大相徑庭,“足以”指的是“完全可以”的意思,而“可以”指的是“差不多;過得去”的意思,“足以”明顯比“可以”的語氣更加強烈,放在詩句中增強了酒的重要性與作用。
或許對於現代人來説,只要暢飲幾杯酒便能借酒消愁,忘卻一切煩惱。可對於韋應物來説,酒雖是温的,卻温暖不了他冰冷的心,也拯救不了飽經滄桑、兵荒馬亂的國家,終究是聊勝於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