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他的“辦公室”是人來人往的天安門廣場。他為各地遊客留下超過60萬張的天安門紀念照。他的鏡頭底下,可以説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他,就是“天安門”攝影師高源。
天安門紀念照是幾代中國人家庭相冊裏的標配。和當年太多人一樣,這種“天安門紀念照情結”,同樣貫穿了高源的生活。從無意為之,到有意記錄,現在他有了一種使命:讓以後的人透過自己的照片去感受那一個個瞬間,人們身上的服裝,臉上的表情,擺出的姿勢,那就是老百姓用各自經歷寫下的時代記憶。
敬請收看《中國有故事》
第二季第8集:天安門攝影師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能擁有一張天安門廣場的“官方留影”
對很多人來説都是件奢侈的事
一張黑白照七毛五
人們來天安門一般就照一張
背景只要天安門城樓
因為當時城裏人一天也就能掙一塊錢
攝影師在取景處地面上畫一對腳印兒
遊客排到了就站在上面
方便對焦,一抬頭一張
流水線操作
攝影師高源説我剛剛參加工作那時候
經常見到這樣的人
我問他照相嗎
他説:“照”
兜裏摸摸索索也湊不上七毛五
差幾分錢
和太多人一樣
這種“天安門情結”
同樣貫穿了高源的生活
高源現在是天安門廣場上
資歷最老的攝影師
17歲起就在這兒幹
40多年來
已經為各地過來的遊客拍了
60多萬張照片
上世紀90年代起老百姓的腰包鼓了
旅遊也跟着熱鬧了起來
在天安門廣場照相的人越來越多
有一年“十一”
高源一天就拍了700多張
下班騎車的路上
他還保持着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拍照姿勢
就這麼騎了一路
多少年來
在天安門前照一張相
對很多人來説都意義非凡
出現在高源鏡頭裏的老兵
很多已經身形佝僂
眼神也渾濁不清了
可是面對鏡頭
他們仍然會舉起右手
緩慢而堅定地敬個軍禮
一對來自雲南的老夫妻捧着老式的結婚證書
想讓天安門見證他們50年的愛情
像他們一樣
還有很多人會在紀念日到天安門拍張照
在這裏留下珍貴的記憶
高源的照片就像一部改革開放史
70年代末
來天安門照相的人
基本都是一身“藍白灰”
再加個“國防綠”
幾年後
大家的服飾開始變得潮流
廣場上一夜間豎起了一片風衣領子
蛤蟆鏡天黑了也捨不得摘
從膠片沖洗到即拍即取
再到如今的數碼高清
高源手上的“老夥計”越來越智能化
而現在工作之餘
他用的最多的拍照設備是手機
和廣場上大多數遊客一樣
高源説現在我有一種使命感
這麼好的時代
我能夠把這些東西
通過我的鏡頭給記錄下來
通過天安門這個窗口
更加反映了祖國的變化和強大
天安門廣場是遊客來北京必到的
旅遊打卡地
卻是高源最熟悉的“辦公室”
站在人來人往的廣場上
高源有一個小心願
為曾經來天安門廣場拍照的人們
免費再拍一次
就站在當年同樣的位置上
透過鏡頭
可以感受到時間的力量
高源説現在我有一種使命感
這麼好的時代
我能夠把這些東西
通過我的鏡頭給記錄下來
通過天安門這個窗口
更加反映了祖國的變化和強大
天安門廣場是遊客來北京必到的
旅遊打卡地
卻是高源最熟悉的“辦公室”
站在人來人往的廣場上
高源有一個小心願
為曾經來天安門廣場拍照的人們
免費再拍一次
就站在當年同樣的位置上
透過鏡頭
可以感受到時間的力量
滑動翻看出品人
賀軍科
總監製
汪鴻雁
總策劃
李柯勇
監製
景臨張坤姚煥毛浩董時
策劃
王小鯤 張蕾蕾 閔捷 孫曄 李曦
導演
高旭
文字統籌
蔣雨彤
撰稿
吳曉東
編導
居志遠母建鑫 蔣佩珊
視頻統籌
周浩 吳笛 肖健 趙娜 邊雅斯
宣發統籌
張勇 胡果果 盧冠瓊 鬱惠穎
張國黨 蔣璐吉 戴胤
技術支持
張毅 趙凱
特效製作
温陽東 平寶泉
獨家音樂版權
VFine Music
鳴謝
中青在線
合盛唐(北京)傳媒有限公司
聯合出品
中國青年報社
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
中央企業團工委
江蘇廣電總枱互聯網產品中心
出品
共青團中央
敬請關注中華兒女報刊社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