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端午小長假和馬上要到來的暑期,讓旅遊成了熱門話題。據媒體發佈的一項關於國內景區門票預約服務的專題研究報告顯示,隨着疫情後“限流、預約、錯峯”等措施的開展,超八成受訪者表示知曉“景區門票預約”這一概念,並有七成以上受訪者對景區門票預約服務的推行持樂觀態度。報告數據還顯示,針對景區門票預約服務的體驗,有45.2%受訪者體驗到“提前限流,不需要排隊”,有42.1%受訪者認為可以“提前瞭解確定行程”,有41.9%認為能夠“提前知曉景區信息”。
2019年8月,文旅部曾提出要求,2022年5A級國有景區將全面實行預約旅遊制度。2020年,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預約這一曾經推廣起來頗有難度的新生事物,迅速成為家喻户曉的措施。各地都在疫情得到相應控制之後,逐步放開了景區、博物館等公共場所,充分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相應地,預約出行,成了景區管理的鐵律。老百姓們也逐漸從不理解,到習慣了“沒約就進不了門”。
預約旅遊的好處顯而易見,無論是遊客還是景區管理方都能夠根據預約人數、時間對將要面對的情況有個大概的心理準備,這也就給了管理前置以充分的條件。以往,雖然根據經驗人們大概也會猜到一些熱門景點在節假日時必然人山人海,但到底“山海”到什麼程度?景區的管理人員夠不夠用,萬一趕上天氣突變有沒有安全預案以應對驟增的人流?附近的餐飲交通通訊配套是不是應該根據人流進行調整……諸般過去需要靠經驗“蒙一把”的問題,現在都可以靠預約數據來解決了。於雙方都有利的事情,何樂而不為?據報道,在2015年故宮全面實行預約旅遊、當日限流8萬人次的政策之後,全年遊客總量非但沒有下降,平均每年有10%—15%的客流增長。2019年客流達1900萬,是未實施電子票之前的1.58倍。
更何況,預約對於防控疫情來説,是絕對的利器。它可以實現錯峯出行,幫助景區實現遊客溯源,也能讓景區合理安排開放時間、區域、密度,避免人羣聚集,降低安全衞生風險。當人們通過媒體瞭解到各地確診病例和密切接觸者的行動軌跡,或高度警惕或暗暗鬆口氣的時候,其背後都有預約制度、各種預約APP和這一鏈條上每個環節的工作人員在默默付出。
削峯填谷,改變某些景點“仨月不開張、開張吃仨月”的情形,給國內遊客提供更好的感受和更安全的防護,這是旅遊業題中應有之意。無約不行,有約必赴,作為言而有信的民族,這也是我們優秀品質的體現。
來源:北京晚報 | 記者 張麗
編輯:張麗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