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真的是用血肉築成的!用鮮血、糖和大米鑄就的中國古代建築
北京延慶區的一段長城,裏面的砂石中混入了鮮血。
建於600年前的南京城牆是明朝都城的最後一道防線,總長大約35.4公里,使用了三億五千萬塊牆磚,經歷了幾個世紀的風雨,大部分都保存至今。2010年,由於對城牆堅固的建築材料產生了興趣,一個研究團隊開始分析其中一段城牆的建築材料構成。經過研究,他們發現其中竟然含有大量中國人自古就開始食用的一種主食——大米。
使用穀物作為粘合劑並不稀奇,幾千年來,中國的建築師一直使用粘性較大的大米和砂石混合作為建築材料,建造的建築遍佈全中國,包括城牆、高塔、橋樑和陵墓等。這種材料要先將熟米飯熬成漿糊狀,再混合沙子和石灰粉,石灰粉一般是將石灰岩加熱製作成的。四川大學的研究人員説,這種漿糊狀的混合物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由於其堅硬少孔,被稱為中國古代的“混凝土”。
世界上的科學家對中國古代的這一獨特配方非常感興趣,近些年,不同國家的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一定進展。中國的一個研究團隊用了6年時間從遍佈中國的159處古建築中採集了378份建築材料樣本,這些建築的年代從公元前2300至1900年的陶寺遺址一直到清朝末期。他們對樣本進行了大量的化學實驗分析,發現來自96處建築的219個樣本材料當中都含有有機物,這些有機物有澱粉、蛋白質、黃糖、血液和油脂。正是這些有機物合成的建築材料才使得中國大量的古代建築保存至今,研究人員説,建築所用的用於粘合的砂石材料對建築物本身的耐久性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南京城牆中用以粘合的建築材料中使用了黏米漿。
其中有一個樣本來自2000年前的一處位於江蘇省的陵墓建築之中,研究人員稱這是已知的最早的使用黏米作為粘合劑的建築物,(另外一項研究證明,最早使用黏米的記錄可追溯到3000年前)。雖然研究人員不能十分確定使用大米作為建築材料的最早日期,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唐代黏米已經經常使用在建築物當中了。到了宋代和明代,這兩個朝代都大興土木,黏米的使用就更為廣泛了,尤其是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建築物地基當中。
黏米發甜,粽子、湯圓等又黏又甜的食物都是用黏米作為原料,其內部的多糖澱粉物質能夠讓黏米的分子結構更加緻密。和砂石漿混合後,能夠增加混合物的抗壓強度,使用這種材料建構的牆體不容易開裂。同時,這種材料還有很好的防水性,使構造的建築物更加耐腐蝕。
從紫禁城中的大殿和御花園中採集的建築樣本材料中含有大量植物澱粉,而現存的明代長城的城牆中也同樣如此。但是有一點特殊的是,從延慶的幾處明長城採集的樣本顯示,材料中還混合有一種並不常見的物質——動物血液!但只出現在了五處樣本中。
蘇州虎丘塔(雲巖寺塔)的建築材料中含有大量的食用糖。
使用動物血液做建築材料可能聽起來有點可怕,但是在很多國家的歷史中這都是一種常見的建築材料添加劑,法國、意大利、英國都詳細記載瞭如何將血液與砂石漿混合作為建築材料。201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古代的建築師們經常會用豬血加入砂石漿中從而增強建築材料的堅固性,而且豬血非常容易獲得,中國很多菜餚中都會使用豬血,比如豬血湯、炒豬血等。
中國古代建築中還是用了其他有機物作為建築材料,主要用途是防水。四川大學的研究人員從87個樣本當中發現了植物油成分,主要為桐油,也就是桐樹油,是古代造船常用的防水材料。其他成分還包括蛋清,不僅能夠防水,還有很好的粘合作用(著名的兵馬俑就是用蛋清作為顏料粘合劑來使用的)。研究人員還發現了黃糖,主要是用來降低砂石漿中的含水量,從而提高建築材料的強度。據文獻記載,中國古代的東部和東南部地區常使用食用蔗糖作為堡壘和房屋的建築原料。
當然,使用這些原料作為建築材料也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在古羅馬,建築師則使用火山灰作為建造建築的獨特原料,火山灰不僅能夠增強建築材料的強度,還具有防水作用。在整個歐洲和西亞,火山灰是常用的古代建築材料中的添加劑。然而,中國古代建築中卻從不用火山灰,原因也很簡單,火山灰在中國不易獲得。世界各國的建築師會用本地較易獲取的物質作為建築材料,所以有些獨特的建築材料是出於獲取方便的目的而使用的,例如,菲律賓的一所教堂使用了蛋清作為建築材料,而巴西的一所教堂則使用酒作為建築材料。
既能做建築材料,還能用來包粽子,黏米的用途非常廣泛。
偉大的建築設計往往是超越其形式和功能的,這些獨特建築材料的使用可能是古人從哲學角度而不是建築學角度思考的結果。中國古代崇尚“天人合一”,使用動植物和農產品成分作為原料反映了將建築與自然相結合的建築美學觀念。
然而,混合了黏米漿後的建築材料,使得古代建築都具有很好的防腐蝕性。1978年,明代內閣首輔大臣徐溥和妻子的合葬墓被一輛推土機挖土時意外發現,儘管推土機馬力很足,但是也沒有將墓葬的建築結構破壞。2009年的一篇學術論文對此進行了詳細分析,墓葬的建築材料中就混合了黏米漿。這篇論文的三名作者還論述了另外一個事實:在1604年,福建的泉州港遭遇了7.5級的大地震,很多建築倒塌,但其中大量的寺廟、佛塔、橋樑卻完好無損,其原因就是這些建築材料中都混合了黏米使其地基和結構非常的牢固。
儘管效果明顯,但這些傳統的建築粘合劑在清代末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1889年,中國第一家混凝土工廠在河北省設立,此後,這種無機物構成的建築材料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有機物材料。
紫禁城中很多建築物的材料中也都含有澱粉
但是,研究人員依然認為這些古老的建築配方有其使用價值,尤其是在修復古建築方面。使用現代混凝土對古代建築是有損害的,裏面含鹽量太高,與傳統的以石灰為主要成分的混凝土並不相容。現在,很多古建築修復者已經使用黏米漿為主要成分的古代配方成功的修復了很多古建築,如建造於宋代的單孔弧邊石孔橋“壽昌橋”。
現在,一些科研團隊已經將傳統的有機建築材料與納米技術相結合,發明了創新型的古建築修復材料。這是一種非常原生態也非常環保的材料,可以用於修復任何以石灰(包括石灰砂漿和石灰石)為主要成分的古建築。雖然這種材料的耐久性仍在測試階段,但是裏面所含有的穀物成分使其粘合性非常高。用不了多久,這種古今結合的建築材料就可以用於全世界範圍內的古建築修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