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街擺着許多攤點,簡單而凌亂。貨攤邊席地而坐的,都是從附近山溝溝裏趕來的山民。山民售賣的物品,大多是山貨、蔬菜和各類勞動工具,這是葛牌古鎮的集市。《藍田縣誌》裏説,葛牌三、六、九逢集。翻了翻萬年曆,咱們尋訪葛牌這一天,正是庚子年閏四月廿九。
挨個貨攤看過去,突然眼前一亮。“掃帚旁邊這是啥?”我詢問擺攤的人。“龍鬚草!”對方應道。讀過作家賈平凹商州散文的朋友,大約都對這龍鬚草影響深刻。進山擔龍鬚草,這是當年許多秦嶺窮苦人的營生。一向未見什物,今天終於看到了,本來長成這樣,細而長。
再往前走,空氣中飄來一陣煮熟的馬鈴薯香味,只見百十個金黃的馬鈴薯蛋子,正放在一塊窪陷的石板上。這次不用詢問了,這必定是在做洋芋餈粑。餈粑這個東西,在我家鄉貴州也很常見,製作方法也差不多,都是將食材搗成泥狀,不過用的卻不是馬鈴薯,而是上好的糯米。
葛牌古鎮一户人家門口,竹籃裏邊售賣着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秦嶺山中也不破例。只是這兒的粽子與別處的不太一樣,叫做“槲(hú)葉粽子”。槲葉,首要產自陝西東南秦嶺商洛的蟒嶺,以及河南豫西伏牛山一帶,這是一種生長在高寒深山之中的特有樹種。槲葉有幽香。
逛完了葛牌古鎮中心的集,咱們順着新街往九間房方向走。老街是步道,新街是公路。老街地形低,新街地形高。站在新街,可以看見老街房子的屋脊。葛牌旅行紅火起來以來,古鎮上的許多人家,便在自家屋裏開辦起了農家樂,能住宿,能餐飲,能棋牌,還售賣土蜂蜜。
也有還沒來得及修整的,老房子屋頂上,還頂着一個大窟窿。葛牌古鎮這個當地,兩邊都是小山包,中心有一條小小的河溝,原先街道上,清一色都是這種木結構的老瓦房。這環境與我小時候老家的環境十分相似,作為一個小驛站,也有兩排老房子,以及幾間飯館旅店。
葛牌古鎮新街上,還住着不少人家。這些人家的日子方式,與山裏並沒有太大不同。門口常常有一塊菜地,菜地圍着籬笆,裏邊種着辣椒、黃瓜、西紅柿和四季豆。看得出,主人家把這塊小天地運營得不錯,大約一年中都少不了可口的蔬菜。住在這樣的當地,日子清閒。
這些人家確實過得比較清閒,單從每家每户大門口種的花,就可以看出來。人們坐在家門口經商,沒有生意就與街坊四鄰聊聊天,這樣的場景,頗像滇西南那些古城的感覺。只要日子的節奏能慢下來,南邊和北方其實沒啥差異,人都是一樣的人,都是為了更好地日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