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河畔的風韻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七星河畔的風韻

福星廊橋與七星塔相呼應。

七星河位於閩江上游,是福建省政和縣的母親河,藴藏着獨特深厚的文化基因。政和縣是朱氏家族入閩第一地,宋代理學家朱熹之父朱松在政和任縣尉。

盪漾清波的七星河,如同一條清澈的玉帶,蜿蜒穿過縣城。佇立雙亭橋頭,眺望青龍山,蒼松翠柏中掩映着氣勢恢宏的雲根書院。雲根書院為朱松所建,朱熹幼年求學於此,成年後多次到訪講學,政和因此被譽為“先賢過化之鄉”。

夏日清晨,雲根書院山腳下的七星河,夢幻而唯美,岸邊一層薄薄水霧湧起,野鴨在河面遊動,水鳥在空中飛過。河岸邊,綠的山、白的霧,輕輕柔柔,起起伏伏,令人陶醉。

沿河邊棧道,走到官湖村橋頭,映入眼簾一座七星塔,這是一座七層八角石構空心塔。據傳,塔基下埋着一尊鑄鐵小牛,以鎮水妖,保民眾免遭水患之苦。與七星塔相望20米,有一座小石塔,名叫“乾清坤寧寶塔”,它歷經了500多年風風雨雨。1436年,明朝刑部右侍郎吳廷用辭官回家,為根除家鄉水患,他興修七星河水利、主持建造石塔。石塔山腳下,一口龍泉,泉水從疊石下石隙中涓涓流出,彙集龍泉池後流入低處的兩個相連的長方形水池,龍泉一直默默佑護着村民。

一口龍泉遺蹟,把歷史饋贈的遺產造福於民,世代供人汲取。2021年,政和縣水利局對龍泉周邊進行改造綠化,栽種黃金柳、丹桂、紅梅、香樟、楠木等樹種,岸坡鋪上地毯草皮,龍泉四周用天然青石砌起,建成一座充滿文化韻味的龍泉公園。

如今,兩座石塔和一口龍泉,跨越歷史霧靄,注視着政和的發展,守護着七星河。四季的變遷,歲月的更迭,“河湖長制”的推進,七星河更加潔淨,分外靜美,分外動人,分外醉心。

黃昏夕照,七星河面,霞光傾灑,靜謐無瀾,似帛如鏡、靈澈清麗。踏着青石板,徜徉雕樑畫棟的聚龍廊橋,飛跨河岸的彩虹橋,聯古通今的七星廊橋,巍然聳立的福星廊橋……座座廊橋藴藏着歷史文脈,承載着山城的記憶,串聯着山城的景觀精華,成為具有代表性空間和標誌性載體,成為人們修心和洗心的理想之橋。

夜色撩人,沿河流光溢彩,煥發出的動感與生機,瀰漫着青春的浪漫氣息。儘管天氣炎熱,也阻擋不住人們漫步河岸步道,遊人熙來攘往,棧道與山水同悦。孩子們快樂地提着瓶瓶罐罐,盡情在河邊、沙灘邊摸螺撈蝦,追趕蜻蜓,追尋童趣。河灘廣場上樂聲四起,歡快的廣場舞引得路人駐足觀看。老人垂釣不為所動,心無旁騖,期待着“大魚”上鈎,在一甩一提一拉間體會自己的快樂。《論語·雍也》中記載孔子所説:“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朱熹釋義:“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從中可以體悟豐富的人生哲理。

七星河的“氣韻綿綿”和“生態顏值”與這裏的百姓常相伴,讓枕流而眠的縣城富有了沉靜文雅的氣質;讓獨享平靜悠閒心境的鄉民和過客,在這滋養一方的七星河中活色生香,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七星河具備這樣的特質,它緩緩流淌,默默哺育、浸潤這片土地,守護這裏的人間美好,歲月安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7 字。

轉載請註明: 七星河畔的風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