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歐洲時報》報道,持續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許多華僑華人和海外留學生的春節計劃,疫情下如何過年成為了一道“靈魂拷問”。雖然每個人給出的答案不同,但每逢佳節對故土故人的思念,成為了海外僑胞共同的情懷,也帶來了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的契機。
2020年10月中旬,吳佳佳(化名)來到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攻讀研究生學位,今年春節是她第一次在海外過年。“在家的時候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出國後反而重視了。新的一年要到了,特別是在特殊時期,就會更‘迷信’一點。”為了新年討個好彩頭,她已經提前買好了新衣服,準備好了要貼的春聯和福字,還叫了幾位朋友到家裏吃年夜飯。
“父母還是覺得安全最重要!我覺得(留在英國過年)是一種新的體驗!”儘管嘴上説得灑脱,吳佳佳還是在買完年貨後,罕見地發了條帶“大哭”表情的朋友圈。如果疫情穩定了,她打算畢業後回到中國,“畢竟中國人,還是感覺家裏的東西會比較好。”
剛從法國尼斯大學畢業的山東女孩高天宇,則無比想念在中國家裏過節的“儀式感”。“除夕那天晚上,我媽媽會在家裏擺一張小桌子,上面有雞、魚、肉、水果、餃子等貢品,然後點上香。家裏人會在小桌子前拜一拜,希望保佑家人健康等。”大年初一早上,全家人還要爬山去廟裏上香,一直到正月十五,家鄉過節的氛圍都很濃郁。
今年已經是高天宇在法國過的第四個春節了,前幾年她會和當地的中國朋友一起包餃子、準備大餐,一邊吃飯一邊看春晚,然後熬夜喝酒玩遊戲,他們還參加了兩次學聯組織的演出活動。今年,因為疫情,而且寵物小貓的手續也沒有辦好,高天宇又不能回家過年了,“算是個遺憾吧,小小的遺憾。”
“今年可能會約新一批朋友聚餐了,”高天宇説,“我們已經開始思考年夜飯菜單了!”
2020年高天宇和朋友們的年夜飯。(《歐洲時報》/受訪者供圖)
防疫政策、春節沒有假期、孩子太小……對於歐洲華僑華人、留學生而言,留在當地過春節早已成為了常態,但這並不意味着驚喜和感動的缺席。
五年前的春節,陳優的荷蘭丈夫給她準備了新年紅包,他的父母也精心準備了禮物,禮物外包裹着喜慶的大紅紙,還親手做了草莓蛋糕。“可能他們對春節的印象就是紅紅火火吧”,不過這些驚喜還是讓陳優感到很幸福。
陳優發朋友圈紀念收到的禮物。(《歐洲時報》/受訪者供圖)
在德國不萊梅一家中資企業工作的華人尹相娟,每年都會和德國同事一起慶祝春節。隨着德國和中國貿易往來逐年增多,德國的朋友和同事越來越瞭解中國,“他們知道我們年夜飯要吃魚代表‘年年有餘’,還知道倒貼福字代表‘福到了’……”不過,德國人最感興趣的還是中國的高鐵和春運,尹相娟介紹,今年中國的抗疫成果也成了德國主流媒體和德國民眾主要關注的話題。
今年尹相娟和親朋好友們還觀看了華人“雲春晚”,大家接力完成晚會中團體舞,好看又好玩。尹相娟對記者説,因為冬天帶孩子回國不方便,所以4歲的兒子飛飛還沒在中國過過春節。但她會在春節當天給孩子穿上紅色的新衣服,給他講春節的故事,並陪着孩子做手工,培養孩子對春節的概念。
曾在法國生活十多年的歸僑賈志國(化名),也會給2歲半的女兒準備新春禮物,通過一點“儀式感”給孩子樹立春節背後的傳統文化概念。
回憶起在法生活的十多年,賈志國給記者講述了他在當地參與、組織過的多次僑界春節聯歡活動。從一開始的學生團體組織小型聚餐,到幾百人參與的大型聯歡活動,令他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春節越來越國際化。
“很多法國人是通過春節來感受中國文化的。”賈志國講述道,隨着到法國的中國人逐漸增多,華人聚居區盛大的春節彩妝遊行逐漸受到當地政府和民眾的關注。一些平日不太關注華人羣體的官方媒體,也將這一題材的報道當做“固定節目”。正是春節所展現出來的文化特性,讓當地人在這一天格外關注這種身邊的“外來文化”,也促進了兩個民族間的互通和了解。
賈志國説道,其實,多數法國人沒有來過中國,只能通過一些影視劇和電視來了解。現在的春節活動中,尤其是年輕一代中國人的表演,無論是服裝、歌曲或其他才藝,都能夠展現當代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特點。
隨着時間推移,賈志國發現,越來越多的法國朋友願意參與到每年的春節活動中來。“有一年我還和一位法國老師合作了一個節目,用中法雙語朗誦李白的《將進酒》。”賈志國介紹到,這些對春節活動感興趣的法國人中,有一部分是因為對中華文化感到十分新鮮好奇,還有一部分參與者是將體驗春節民俗當作一種漢語教學方式。此外,一些對中國文化很瞭解並有所研究的法國學者也會積極參與,“我的一位法國朋友,每年春節都會買一些燈籠、對聯等飾品,像過聖誕一樣精心裝扮家裏。”
春節,令法國華人在那一天綻放出不同的色彩。賈志國認為,無論你是留學生還是海外僑胞,“你是中國人是最重要的”,除了融入當地的生活方式外,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認同,也是一種溝通方式。
“其實我感受到,一個法國朋友對你感興趣,首先因為你是中國人。他跟你在交流的時候,兩者文化或性格的碰撞,無形之中在影響着彼此。”賈志國談到,海外僑胞、留學生其實都是跨文化的傳播者,中西兩種文化在他們身上碰撞出“第三種文化”,在碰撞的過程中用不同的思維和文化去比較和思考,這是任何一種單獨文化所不能完全具備的特點。(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