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3月13日電(記者高搏揚 胥冰潔)四川省黑水縣高級農藝師齊興祿的家建在半山腰上,一進家門,一股濃重的羊糞味撲面而來。“羊要下崽,我離不開。”他剛從地裏施完羊糞肥,滿身塵土。
齊興祿一個人坐在山坡上,望着滿山的李子樹。那是他和村民辛苦了整整八年的成果,也是他在山中過完第七個春節的動力源泉。
英博村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處高半山,80%的耕地都在山上,農作物產出效率非常低。2009年,齊興祿看見撂荒的土地,下決心要找出方法帶領村民致富。
2月21日,齊興祿抱着兩隻在春節期間出生的小羊。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憑藉38年走訪黑水縣331個村寨的經驗,齊興祿發現,高半山海拔雖高,但光熱資源好,適合種植李子樹,還能錯季上市,在市面上有很強的競爭力。
“土地坑坑窪窪,以前勉強能種點玉米洋芋自己吃,哪想過還能種李子。”英博村村民羅讓説,齊興祿號召種李子時,這個藏族村子裏沒人相信會成功。
2014年,齊興祿拿着從四川簡陽市購回的一萬株李子樹,嫁接茂縣的青紅脆李枝條,在海拔2600多米的山上紮了根。
隨後,他開始挨家挨户推廣種植。山路不好走,村民很分散,齊興祿每天扛着一筐李子和樹苗滿山遊走。不到一個月,以每年每畝600元價格流轉了85畝土地,建起了果蔬套種產業基地。
2月21日,齊興祿在給李子樹修剪枝條。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通過常規種植和矮化密植等方式,不到兩年,基地李子樹初次掛果就收入5萬餘元。“錢包鼓了,我們還學到了先進的種植技術。”村民蘇郎羅爾基説。
“如今,示範園已成為黑水縣產業扶貧展示平台和培訓基地,累計吸引周邊地區1685户貧困户學習培訓。”英博村村黨支部副書記格西塔介紹,“樹上青紅脆李,林下種馬鈴薯、道地中藥材”的種植思路創新了高半山農業發展模式。
去年6月,一場冰雹讓滿山的李子樹損失慘重。“樹皮被砸掉了,地裏的菜也全都打沒了。”齊興祿説,這是他在黑水縣見過的最大一場冰雹。上市能賣15元一斤的李子,當時只能裝在桶裏餵羊。
“自然災害難以預測,一定要為農户們上保險、建大棚。”齊興祿説,完善現代農業設施才是鞏固高半山脱貧成果的保障。在他的建議下,村兩委已經將農業保險和大棚建設納入新一年的工作規劃中。
回想起剛駐村的情景,齊興祿説,那時只有一個帳篷一張鋼絲牀,晚上經常熬不住偷偷哭。“還有2年我就退休了,家裏人也一直勸我早點下山休息,但這場農業翻身仗還沒打贏,我一定要讓大家看到高半山的產業振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