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滬閔路|第七集:漕河涇,離市區一步之遙

百年滬閔路|第七集:漕河涇,離市區一步之遙

播講|陸纓

田野阡陌,炊煙人家。

梅隴、莘莊、顓橋、江川......一條路,縮短了城鄉之間的距離,更串起了原來散落於四方的城鎮、鄉村。車轍行處,見證着這一方的文明與繁榮;四季輪迴,書寫了時代的新舊更迭。

滬閔路北端與漕溪路相接,這也是滬閔路的起始處,跨龍華港的橋即為滬閔路一號橋。

這裏屬於漕河涇地區。1958年10月,漕河涇由原龍華區劃歸上海縣。這正是上海市決定在老滬閔路的基礎上截彎取直、重修一條新滬閔路的時期,當時稱為開闢複線,這樣可以把漕河涇同莘莊一帶直線連起來,以適應正在建設的閔行工業基地今後日益繁忙的交通運輸要求。

漕河涇是當時上海縣離市區最近的地方。尤其在改革開放初期,它一度成為上海縣同市區商貿往來的紐帶。那時候上海縣許多企業都會在這裏設立辦事機構、業務聯絡處,上海縣物資大廈就建在那裏,那幾個字高高掛在外牆上,很醒目。直到區縣“撤二建一”,上海縣已撤銷建制好些年,那幾個字還在,從滬閔路進市區,抬眼就能看到。

那時候我們乘徐閔線經過漕河涇漕溪公園門口時,就知道馬上就要到市區了。

漕溪公園又稱曹家花園,位於漕溪路203號,離滬閔路不遠。始建於1931年,是上海棉布商曹鍾煌祖輩墓地所在地。園內有仿古式玻璃瓦建築、太湖石假山、噴泉以及雕刻精細的亭廊等。抗日戰爭時期,該園為日軍盤踞,損壞嚴重;後又遭國民黨軍隊入駐,園內園景又一次受破壞,為此長期荒蕪、雜草叢生。直到1958年10月,由上海市園林局重建以後對外開放,定名為漕溪公園至今。

百年滬閔路|第七集:漕河涇,離市區一步之遙

漕溪公園一景(資料圖片)

漕河涇自明正德年間,以米、布貿易成市,因漕河涇港得名。漕河涇港東起龍吳路東漕河廟,通龍華港入黃浦江,西至新涇港,通七寶等地。漕河涇港名曾有多次演變過程,原中市橋石柱刻港名為曹溪;明正德十四年(1519),文學家張梅溪撰張氏墓表,稱曹烏涇;1588年,張道用撰漕河涇廟碑稱漕湖涇。

而漕河涇鎮則建於明末清初,傍水為街,二里之長,東至隆興橋,西抵今天的康健路,分東、中、西三節,盛時商鋪林立。光緒年間,軋花業勃起,市面更盛。1924年,江浙齊盧戰起,小鎮大部分被焚燬。因地鄰近徐家彙,又因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滬閔南柘路、弼教路(今習勤路)的建設,三十年代冠生園等工廠陸續興建,小鎮日趨繁榮,有商店近50家。在1942年,漕河涇鎮一度與龍華鎮合稱龍漕鎮,商販、居民在此集聚。當時小鎮上光米店、米攤就多達三十多户,又有茶、花、榨油、麪粉、棉紡等工廠、場坊的開設。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鎮郊興建電子工業區和大學區。漕河涇鎮的商業要比縣內的其他鄉鎮繁榮很多。七十年代以後,鎮東設市、縣屬專業公司多家,成為上海縣內主要的生產資料和批發商品的供應地。

雖然漕河涇處於城鄉結合部,卻反而凸顯了它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作為離市區最近的郊縣,上海縣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倒是漕河涇因離市區一步之遙,而且交通便利,除有利商貿以外,這裏也成為人們的安居之地。

1984年,漕河涇被劃歸為徐彙區,同被劃去的還有地處西郊的北新涇,現歸長寧,那也是一個不錯的地方。

根據:《閔行區政協文史叢書——百年滬閔路》改編

作者:吳玉林

製作:陸纓劉帆

編輯:何婷婷

出品:閔行區政協 閔行區融媒體中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97 字。

轉載請註明: 百年滬閔路|第七集:漕河涇,離市區一步之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