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拓制時間可分為:
唐拓、宋拓、元拓、明拓、清拓、民國拓、近拓等。
清拓又分清初拓、乾嘉拓、嘉道拓、清末拓等,
目前我們將咸豐同治以後至清末民初以前的拓本又籠統稱為“舊拓”,
民國拓本則多稱“近拓”,
對上世紀80年代以後的拓本稱為“最近拓”
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
那就是清末民初金石收藏興旺發達,
拓本存量較多。
相反,
如今這些碑刻躺在博物館中,
多加蓋玻璃罩子,
私下傳拓相對困難,
故“最近拓”數量反倒遠遠少於民國時期的“近拓”。
///拓片的分類
拓本依拓法、工具的不同可分為撲拓(垂直碑版上下撲打施墨)、擦拓、刷拓(平行於碑版來回施墨)、隔麻拓(在已經上碑的拓紙上再蒙一層“網網絹”,然後捶拓,拓片上就會出現絲網狀,類似麻布片、氈蠟拓(拓片上施蠟防潮防蛀)、穎拓(穎就是指毛筆,用毛筆畫出類似拓片的效果)等。
擦拓擦拓法快速而簡便,但拓紙上會留有擦刷痕。如果運用得當還能起到特殊的視覺效果。
隔(葛)麻拓國家圖書館藏民國影印本宋《淳化閣法帖》拓本局部。採集自六源的博客
穎拓姚華 - 魏金質彌勒造像
依墨色不同可分為:墨拓、烏金拓(多施於刻帖,上紙後用棕帚反覆刷擦,數遍上墨,直至烏光透亮如鏡。)、蟬翼拓(薄紙淡墨拓,一氣呵成,有較高技術難度)、朱拓(用硃砂代替墨汁,或用於初拓,或取富貴吉祥之意)、色拓(主要為藍色、綠色)、瓜皮拓(文字部分用濃墨,文字間隙的空行用淡墨隔開,整張拓片類似西瓜皮紋樣,少數亦有文字用淡墨,空行用濃墨。)、濃淡拓。
依使用顏料不同可分為:墨汁(最常見)、煤加膠或煙灰加膠(多用於拓制大面積摩崖,節省墨汁降低成本,但是翻閲時容易掉黑污手)、墨蠟(黑蠟塗擦的拓片,文物價值、藝術價值較低)、硃砂加雞蛋清(用於朱拓,蛋青起到粘附硃砂的作用。)、國華顏料等。
烏金拓清拓《蘭亭八柱帖》馮承素摹蘭亭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拓紙多為竹紙,上紙後鬃刷反覆擦刷,柔滑平貼後再數遍反覆捶拓上墨,直至拓片墨色黝黑髮亮,幾可找人。此法清末明初極為流行,看似富麗堂皇,其實較為俗氣,而且拓片反光,不便閲讀臨寫。
瓜皮拓此法多用於法帖,使人的視覺中心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到點畫字口,虛實相間,主題突出。先整紙淡墨拓,然後在字口處用小撲包單獨濃墨捶拓,形成一行黑一行白的“瓜皮”效果。當然字口施以淡墨亦可,但較少見。
濃淡拓任伯年所作的吳昌碩像拓片(局部) 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封面
朱拓漢十六字磚 - 林培養跋
依版本不同可分為:孤本(傳世只此一本,文物等級中的最高級別)、善本或稱珍本(通俗地講就是進入文物範疇,已經不同於尋常的收藏品,以年代早、流傳少、拓制精為基本特徵)、初拓本(善本中的一種,特指碑刻出土之初的最早拓本。因各種碑帖初拓本的拓制時間不同,流傳數量不同,故初拓本的文物價值亦各有不同)、精拓本(金石家監拓或出於良工手拓,多選用佳紙舊墨)、翻刻本(原碑帖尚在,依樣另行刻制用以傳拓,屬盜版謀利性質,文物價值較低,僅有版本研究比較價值,作反面教材看待)、重刻本(指原碑帖已經毀佚,依舊拓重新翻刻,屬再造文物性質,尤以官刻為佳,此類碑刻的拓本仍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偽刻本(原無此碑,文辭或抄錄古文獻或憑空杜撰,字體多依傍所要仿造時期的其他碑刻,文物價值極低)等。
依拓制時間可分為:唐拓、宋拓、元拓、明拓、清拓、民國拓、近拓等。清拓又分清初拓、乾嘉拓、嘉道拓、清末拓等,目前我們將咸豐同治以後至清末民初以前的拓本又籠統稱為“舊拓”,民國拓本則多稱“近拓”,對上世紀80年代以後的拓本稱為“最近拓”(按:各個歷史時期對“舊拓”“近拓”的劃分各有不同,閲讀前人碑帖鑑定書籍應該加以區分。解放後至上世紀80年代以前,碑帖傳拓幾乎停滯。)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那就是清末民初金石收藏興旺發達,拓本存量較多。相反,如今這些碑刻躺在博物館中,多加蓋玻璃罩子,私下傳拓相對困難,故“最近拓”數量反倒遠遠少於民國時期的“近拓”。
全形拓馬子云 - 虢季子白盤
馬子云曾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虢季子白盤全形拓片正是其代表作。
特殊拓法如全形拓,展現佛像、鐘鼎、石雕、紫砂、陶瓷等器物的立體效果,有拓有畫,拓工要有較高的美術修養,深知透視原理。此技術近乎失傳,應該申請聯合國非物質遺產保護。
///拓片的組成
拓本是拓片的一種最主要的裝裱樣式。
對於從碑刻上捶拓下來的拓片,有幾種收藏保護辦法,最常見的就是摺疊裝袋收藏。其優點是未經裝裱用漿,不會生蟲蛀,缺點是不便欣賞,經常翻閲容易折損,而且巨碑多接紙(由數張小紙拼接成大紙)傳拓,接口不用漿糊,幾經翻閲勢必脱節,無法摺疊復原。因此出現了卷軸裝,如同書畫一般裝裱成卷軸。碑帖卷軸裝外觀與書畫卷軸裝看似相同,其實裝裱手法略有不同,書畫裝裱可以用刷子儘量將書畫作品刷平,但是碑帖有黑白兩部分,白的是字口,是欣賞的主體,黑的是石面着墨處,若統一刷平,則字口撐大變形失真,故碑帖裝裱要求較高。評價一本碑帖裝裱的標準,應該是字口略帶皺褶,着墨處刷平。如果是已經刷平的誤裝的碑帖,遇到好的裝裱師,還是可以挽救重裝的。方法是揭裱後置於裱畫台上反覆噴水,利用碑帖着墨處與字口吸水伸縮程度不一的原理,還原恢復字口皺褶。卷軸裝便於張掛欣賞,而且保留原碑行款面貌,但是無法拿到書案上進行臨摹(手卷除外)。
剪裱本宋拓《唐九成宮醴泉銘》
明駙馬李祺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為便於在書案上閲讀拓片,古人發明了拓本又稱“裱本”的裝裱樣式。裱本分簡裝、精裝。最簡裝又稱“剪裱本”或稱“割裱本”。“剪裱割裱”顧名思義就是將高大的碑刻拓片(每行多則數十字),逐行剪割成普通書本高低的字條,然後按頁從右到左依次粘貼在廢舊無用的線裝書中,考究一點就粘貼在自制的空白線裝書中。這種裝訂形式一定是拓本的最早樣式,古人將高大的碑版拓片改裝成便於翻閲的書本樣式雖然簡便易行,但是剪裁的碑帖字條一般參差不齊,極不雅觀。隨着裝裱技術的發展,將書畫冊頁的形式移置到碑帖拓片之上,預先在剪裁後碑帖字條的字與字、行與行空隙處加上墨籤條(墨色接近的廢棄拓片的邊角料),填補露白處,然後按類似書畫冊頁裝裱的步驟製成經摺式、冊頁式。
碑帖主體部分製作完成後,還要在前後添加副頁,冊前副頁用於題端或題簽,冊尾副頁用於題跋。最後在前後副頁之外加制封面、封底。
///封面與題簽
封面又稱“面板”,是碑帖拓本最外層的保護。封面材料大致有兩種,一為薄木板,一般選用質輕而富有紋理的木料,上選是楠木或癭木。紅木因太重,翻閲時萬一失手就容易折損、撕裂碑帖,故內行人較少選用。但是碑帖商人為將劣質的碑帖賣個好價錢,一般會選用紅木來裝點封面。另一種封面材料是硬紙板,紙板外面還要糊上一層素紙或藍布或古錦。素紙、藍布樣式單一,一般用於普通碑帖。而善本碑帖則多以錦緞裝潢,古錦花色繁多,華麗而典雅。為防止封面四周錦緞翻閲時磨損,考究的裝裱還在錦緞封面四周鑲上細紅木條。善本碑帖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古錦樣式。雖然碑帖善本大多是用木板或錦緞封面裝潢的,但木板、錦緞封面裝潢的不一定都是真善本。
古錦面板《淳化閣帖》泉州本
上海圖書館藏
紅木線框錦面板
《明拓隋常醜奴墓誌》在2017年蘇州博物館“清代蘇州藏家”系列學術特展之二“梅景傳家——清代蘇州吳氏的收藏”中全冊展示。採集於澎湃新聞。
題簽又稱“籤條”。裝裱後的碑帖拓本回到收藏者手上,第一件事大多是題簽,就是題上拓本的名稱。完整的題簽一般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題名,二是落款,三是鈐印。題名一般直書一行,書體不限,名稱前還可加上一些特定的前綴,如碑帖的年代、拓制的時間等等。
碑帖題簽的落款、鈐印類似書畫作品,可單款直接書寫題簽者姓名、字號、齋號或再加上題簽時間,亦可分上下款,上款書寫某某人收藏,下款同單款。因籤條狹長,故落款多在題名的下方。
碑帖無論是線裝還是經摺裝或卷軸裝,多是中式翻頁,自左向右翻頁,故題簽粘貼位置絕大多數在封面的左側,少數在封面中央。無論左側還是中央,籤條的高低位置是齊上空下,即緊靠封面上緣,留出適當地腳。
題簽樣式《趙清獻公碑》題簽。籤條貼在左側靠上,上書碑帖名稱、碑帖的書撰者姓名、碑帖版本、題簽者姓名等信息,較為標準,堪稱典範。
內籤樣式《化度寺碑銘》共有四條內籤,從右至左分別是成親王永瑆、沈樹鏞、吳讓之、王同愈籤,籤條紙色、書法各異,精彩紛呈。
木板題刻《汝帖》木板題刻,篆書帖名靜穆嚴整,典雅高貴。其下木板印章雕刻堪稱一絕,因為木板有絲理紋,不同於印石,極難雕刻。
題簽還分內籤與外籤。內籤其實原本也是外籤,只不過經過歷次裝裱收藏後,前人題簽的文物價值逐漸顯現,為防止前人外籤磨損、受污,在重新裝裱時將其揭下移入拓本前段副頁內,封面題簽再重新書寫,這樣就形成內外籤的樣式。越是流傳有緒、年代久遠的碑帖,其內籤會隨着歷次重裝而逐漸增多,形成琳琅滿目的內籤頁。
題簽除書寫在紙上,還有將名家題簽刻入木質面板的,刻字上有的還上色,上色多用綠、藍、紅、白等色。
///題端與題跋
裝裱碑帖時一般要留出前後副頁(空白頁,作用類似現代書籍的扉頁),前面副頁一般留一二開。“開”是碑帖的頁數計量單位,碑帖每打開一面,稱作“一開”,若用現今“頁”單位來算,一開就是指左右兩頁。後面的副頁可再稍多一二開。前後副頁除保護碑帖正文本身外,還可用來題寫各種形式的題記。題記位置在碑帖正文的前段稱作“題端”,以區別幹正文後段的題跋(又稱跋尾)。
題記內容包羅萬象,一般多涉及有碑帖文獻內容的考證、碑帖出土情況簡介、碑帖拓本流傳經過敍要、碑帖鑑定校勘等。此外,還有篇幅較小的題記,如題詩、題名、現款(無心得體會,或是不便發表意見,但又礙於收藏者的情面,可簡單題寫某年某月某人觀字樣,類似“到此一遊”題名)等等。又因題跋頁數不夠時,可隨時填補冊尾副頁(一般不會填補冊端副頁),故題跋頁數往往多於題端。題跋大多從右往左依次書寫,越是後人題跋越在左端。
題跋樣式宋拓《鼎帖》 - 翁方綱題跋
上海圖書館藏
歷代碑帖善本多見有翁方綱題跋。翁氏是清代著名學者,其碑帖題跋專業性強,學術資料價值高。因其書法為歐體端楷,特徵強烈,較易模仿,故歷代作偽也最多。
題端樣式《許真人井銘》 - 趙之謙題端
上海圖書館藏
題端是一種特殊的“題簽”樣式,不僅是書寫碑帖名稱,更是書藝的展現,故題端多由書法家執筆。
題端、題跋除書寫位置不同外,還有一點明顯不同,那就是題端內容還可以是題字,多書寫碑帖名稱,內容如題簽,但書寫不再受籤條限制,有較大的書法藝術發揮餘地,可大字亦可小字,甚至可以數頁連寫,如同橫披樣式,這是題端的“特權”。
///其他內容
題畫
在前後副頁上還可用來題畫。題畫者絕非普通的畫家,至少是對碑帖收藏有興趣的畫家,一般多身兼書畫家、金石鑑賞家身份,畫作內容多為“校碑圖”,將收藏者畫入圖中,也可作山水花鳥。這是碑帖裝潢的一個亮點,也是碑帖收藏把玩的一個要素。
圖例
如若石碑已經殘損毀佚,僅有拓本(剪裱本)流傳,收藏者可以通過考訂拓本的斷裂紋、剪裁痕、換行處,推斷出碑刻原有行款樣式,然後採用原碑字體縮臨成原碑,復原出“碑式圖”。一般還會畫出碑額、碑身,甚至畫出斷裂痕與石花。前人的圖例既是碑帖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同時也是一件書法藝術作品。
題畫樣式宋拓《九成宮醴泉銘》題畫
吳湖帆繪《九成宮圖》
大青綠工筆山水,疊加界畫建築,極具藝術想象力,與此冊碑帖內容十分貼切。圖片採集於萬君超的博客。
圖例樣式
《天發神讖碑》碑呈圓幢形,舊斷為三截,故俗稱“三段碑”。石原在江寧縣學尊經閣下,嘉慶十年(1798年)三月碑石焚燬。剪裁的拓本前配以原碑圖列,行款、形制、位次俱現,便於閲讀研究。
照片
還有收藏家在碑帖副頁中粘貼照片的案例。照片在清末民初還是稀罕物,將個人照片肖像夾入最喜愛的善本碑帖,期待共同流傳不朽,可能是夾放照片的最初動機之一。今天我們看到這些帶有前人照片的碑帖,會有一種鮮活生動的感受,彷彿看到了一個個隱藏其後的曲折的收藏經歷,並由衷地生髮出對藏家的敬意 。
書衣、函套與木匣
除封面之外,碑帖拓本一般還用書衣、函套或木匣等外包裝來保護。
善本碑帖一般都配有書衣。依照碑帖尺寸製作的類似小棉襖的書衣,內層多為柔滑絲織物(羽紗),絲滑便於取放;書衣外層以棉布或錦緞為之,內外層中間多襯有極薄的絲棉;書衣側面再配有紐扣或按鈕或繫帶。書衣顏色不限,唯有在書衣底部另行補縫的織物一律為白色,其作用是用來題寫碑帖名稱。
帶書衣的碑帖一般都配有木匣,木匣多用楠木、紅木製作,嵌槽滑蓋,或頂蓋、或側蓋,或豎開,或側開。蓋上刻有碑帖名稱、收藏者齋號、裝裱製作時間等信息。若數本碑帖合裝一匣者,兩冊間另加分隔滑板。木匣正面或反面還可刻上與碑帖相關的繪畫,如王羲之法帖可以刻上“右軍愛鵝圖”,米芾法帖可以刻上“米顛拜石圖”“米家山水”等等,其他梅蘭竹菊松亦是碑帖木匣常見的雕刻題材。
成套木匣《昭陵二十八石》共四匣,每匣七格,每格附有拖板,拖板中間配有拉鈕,便於取閲存放。木匣面板刻有題名及序號,是典型的成套碑帖木匣樣式。景的層次關係,此法一般用於畫像、繪畫類碑刻。
書衣上海圖書館藏宋拓本《化度寺碑》書衣樣式。
碑帖的外包裝除書衣、木匣外,還多用函套。書衣出於裁縫之手,木匣交精細木工加工定製,函套則多是碑帖裝裱師代為糊制。函套有紙板、木板兩種,一般來講,木質面板碑帖多配木匣,硬紙面板碑帖或線裝本碑帖多配紙質函套。碑帖拓本多為長方體,共有6個面,紙板函套分為兩種,一種包住拓本的4個面 (正面、反面、兩側),留出頭尾兩面(書籍中稱為“書根”)外露不包,另一種六面全包。紙板函套外糊藍布或錦緞。木板函套又稱“書夾板”,由上下兩塊木面板組成,夾住拓本上下兩面,兩側、頭尾皆外露。兩塊木面板打洞穿線繫縛。
文 | 仲威
來源 |《收藏》
聲明| 圖文來源網絡,旨在分享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文僅代表原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佈後的三十日內與書藝公社聯繫。
END
//////////////////////
《印證——第二回當代書家用印題跋展作品集》
2020年1月出品
//////////////////////
//////////////////////
//////////////////////
添加書藝公社小藝微信,
拉您入羣,獲取更多資訊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