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 | 古城牆,美人痣

在人們的印象中,只有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才會有城牆,比如西安、北京和南京等地,而在摩天高樓林立的大上海也有一段古城牆,不免讓人感到驚喜。

  那天,我來到黃浦區人民路和大境路交界處的上海古城牆面前。

晨讀 | 古城牆,美人痣

  上海的城牆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元末時期,倭寇開始侵襲上海,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最為猖獗。嘉靖三十二年四月至六月,倭寇連續5次進犯上海縣,搶掠財物,焚燒房屋,殘殺百姓,無惡不作。倭寇之所以能夠長驅直入上海縣,是因為沒有城池可以阻擋。上海官紳顧從禮上奏朝廷,要求築城,獲得批准,於是松江知府方廉下令修築城牆。嘉靖三十二年農曆十月,上海開始建造城牆。人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顧從禮捐粟4000石,太常寺卿陸深的夫人梅氏捐田500畝,捐銀2000兩;曾任桂林太守的倪邦彥也踴躍捐款……工地上挖泥燒磚,挑擔運土,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3個月後,上海縣城牆建成了,城牆周長9裏,高2丈4尺,並有長1620丈、寬6丈、深1丈7尺的城壕;城牆闢有6座城門,並設有3座水門。上海官民面對橫空出世的雄偉城牆,奔走相告,欣喜異常。

  上海城牆新築兩個月,嘉靖三十三年正月,倭寇浩浩蕩蕩地殺將來了。幾千個倭寇直逼上海縣城,看見城牆都大為驚愕,他們雖然屢次發瘋地攻城,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倭寇不死心,又多次來犯,結果都是狼狽敗退。以後,倭寇不再侵擾上海城,困擾上海人的倭患終告平息。上海城牆,成為上海縣免受侵擾的一道強有力的屏障,成為上海人的保護神。

晨讀 | 古城牆,美人痣

  歲月流淌,時代的進步使得城牆失去了防禦作用。鴉片戰爭爆發時,英軍炮艦在黃浦江上炮擊城牆東門,結果城牆被毀,上海縣城陷落——城牆在大炮面前毫無還手之力。隨着上海開埠,緊靠上海縣城的外國租界發展迅猛,成為一片繁榮的新興市區。相比之下,上海縣城顯得十分老朽,區區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滿為患,街巷狹窄,有些地方連馬車都難以通行。租界的繁榮吸引了上海縣城的能人,著名綢布業的“三大祥”商店原來都在小東門附近,結果先後遷往租界營業。

  城牆的阻隔,嚴重妨礙了上海縣城的發展,人們的埋怨聲越來越多,上海城牆從萬人歡呼的天之驕子,變成一個頻遭白眼的“萬人嫌”。

  人們紛紛呼籲拆除上海城牆,光緒三十二年,縣紳姚文枏等人聯名上書上海道台袁樹勳,要求拆除城牆,最終未獲批准。第二年即1907年,曹驤等人建議,為了有利於人們進出縣城,應該開闢新的城門。於是,新開了福佑門、尚文門、拱辰門,同時對寶帶門(通稱小東門)等城門加高加寬。有驚無險,上海城牆在風雨飄搖中保全了。

  新的威脅又來了,1911年上海光復,縣紳姚文枏等人於1912年1月13日再次呈請拆城,獲得政府有關部門的批准。1912年7月,上海開始全面拆除城牆的工程。1914年冬天,拆除城牆工程完成。延續300多年的城牆拆除了,壕溝被填平闢為馬路。上海縣南城牆改建的馬路命名為“中華路”,1949年後更名為“人民路”。城牆拆除,頓見天地廣闊,上海縣城的面貌很快有了顯著變化,出現了不少工廠、商店和學校,行駛着電車和汽車,上海闊步邁向新時代。

晨讀 | 古城牆,美人痣

  歷史有情,負責指揮拆城工程的城濠事務所留下了大境閣道觀下面的一段城牆。

  閲讀歷史常常讓人感慨不已,同一片上海城牆,因為它能夠抵擋住倭寇的侵擾,被人們奉為至寶;但當它對人們不再有用,最終只能被拋棄。過去的輝煌只能在歷史的舊屋裏閃亮耀眼,而要獲得今人的追捧,必須要有存在價值。儘管古城牆既矮又短,但它卻是上海存在了300多年城牆的縮影,更是上海城市發展史的一段凝固的樂章。

  仰望上海古城牆的背後,眺望到的是高高聳立的現代化高層建築;古城牆讓摩登的上海擁有了厚重的歷史感,更加襯托出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現代風采。

  在上海的美麗臉龐上,古城牆是一顆獨特秀氣的美人痣。(柯兆銀 文/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9 字。

轉載請註明: 晨讀 | 古城牆,美人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