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照片均為“黑白的觸動”作者所攝,版權所有,未經允許,嚴禁盜用!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中國有不少名山都是道教聖地,如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和三清山等等,如果要選出一座冠以“中華道教第一山”的美譽,你認為會是哪一座呢?
你肯定想不到,享有這一稱譽的既不是武當山,也不是青城山,而是坐落於甘肅平涼的崆峒山。
其實,崆峒山名氣並不小,武俠小説中常見的崆峒派就出自這裏,崆峒武術與武當、少林、峨眉、崑崙並列為中國五大武術流派。但比起武當、青城、龍虎、齊雲等名山,崆峒山的知名度就要稍遜一些,那麼它為何會被稱為“中華道教第一山”呢?
原來,在老子誕生前的兩千多年,就有一位名叫廣成子的道家高人在崆峒山修道,傳説他通曉世間萬物之道,活了1200歲,在上古時期名震寰宇。
(圖片來自網絡)
軒轅黃帝曾先後三次慕名來到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如劉備三顧茅廬,黃帝第一次上山吃了閉門羹。第二次終於見到了廣成子,黃帝問到怎樣讓五穀快速成熟,怎樣讓黎民百姓能夠吃飽飯,怎樣合適地管理臣民,廣成子沒有直接回答黃帝,而是批評道:你在位的這些年,天上的雲氣沒有凝結,就忙着求雨,沒有等到五穀成熟,就讓百姓收割,以你現在的樣子,怎麼能聽懂我的道呢。黃帝受了奚落,卻沒有灰心,在山底修了一間茅草屋,暫時放下政事,齋戒靜思,琢磨廣成子的話,三個月後,又上山尋廣成子。途中碰到另一位道教高人赤松子,赤松子告訴黃帝“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誠百道通”,於是黃帝以膝代步,從山底跪爬上山,他的誠心打動了廣成子,廣成子就把修身、養生和治國之道傳授給了他。
廣成子認為要想治國先須修身,在黃帝缺乏耐性的情況下,是無論如何也治理不好國家的,他所傳授黃帝的也是修身養性、靜心祛欲之道。廣成子表達了治身為本、治國為末的道家思想,並將求道方法落實為具體的修煉之術,對道家向道教演變產生了深遠影響。
崆峒山上誕生了這麼一位“祖師級”的人物,人們便把崆峒山稱為“中華道教第一山”。
今天的文章,就帶大家逛逛崆峒山。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這裏是甘肅東部、六盤山東麓,歷史悠久,自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建縣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這裏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有“旱碼頭”之稱。
崆峒區有山有水,柳湖、東湖、寶塔等公園景色秀麗,海寨溝、十萬溝大峽谷林海浩瀚,最有名的崆峒山峯巒雄峙,危崖聳立,有八台九宮市二院,典雅凝重,還有七十二石府洞天,氣魄宏偉。歷史上,秦皇漢武慕名登臨,司馬遷、杜甫、白居易、林則徐、譚嗣同等揮筆題贊。
話不多説,這就上山。
在遊客集散中心乘車,首先來到了中台。崆峒山有香山景區、五台景區等,中台是前往其他景區的中轉站。
中台往東不遠,看到了第一座道教宮觀——飛昇宮。這座宮觀建於1932年,殿內供奉彩塑玄天上帝真武帝君,也就是武當山的主神。
飛昇宮不遠處是崆峒山塔羣,此為佛教建築,由道成和尚塔、懷睿和尚塔、靈峯塔、靈秘塔、普通塔、隱相塔、大徹塔組成,除了道成和尚塔建於民國,其餘六座均為清代佛塔,表明清代時,崆峒山佛教盛行。
繼續向東,來到了法輪寺,這也是一座佛教建築。
法輪寺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年)。據記載,唐太宗李世民下詔,讓仁智禪師在崆峒山上建造一所寺院,稱為“明慧禪院”,仁智禪師因此被視為崆峒開山祖師。
法輪寺又被稱為“塔院”,明朝時寺院香火鼎盛,神宗賜予匾額,寺院更名為“十方院”,又稱“塔院寺”。明末,寺院走向衰落,清朝後法輪寺昔日的輝煌不在,所存殿堂亦是滿目瘡痍。我們如今看到的是1992年重新修葺的法輪寺。
寺中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殿、地藏殿、韋馱殿、伽藍殿等,其中最珍貴的建築是建於唐朝的凌雲塔,為七級八角全磚結構,塔內供奉著八十八尊佛像,代表着八十八佛名號,佛像莊嚴殊勝。
當天霧大,遠處的風景都看不清楚,連塔尖也隱沒在霧中,中台東面的五台景區還有一些禪林宮觀,如招鶴堂、三教禪林等就沒有去,拍了一張法輪寺的“背影”,然後前往西側的朝天門,那裏是崆峒山的精華所在。
路上經過深秋落葉後的樹林,虯枝盤繞,濃霧瀰漫,一片肅殺的景觀。
又回到了中台,西側不遠處就是朝天門,途中會經過“秦皇漢武西巡崆峒登臨處”。戰國時莊子記錄了皇帝問道廣成子的事件,讓希望長生不老的秦皇漢武都很動心,他們都登臨過崆峒山,期盼能在這裏遇到廣成子一樣的高人。
朝天門建於明代,又叫“一天門”,民國時重建穿廊靈官殿,如今的閣樓式拱形山門是1992年重建的。門前置有四隻石羊,馱着磚瓦,表示古代建築運輸之艱辛。
朝天門樓閣內供奉着彩塑滬法王靈官神像:
穿過朝天門後到達藥王洞。
古代這裏是供奉藥王孫思邈的石室,民國年間修建了真武帝君殿,後經擴建,有廂廚房八間。
藥王洞右側有一孤峯,高近百米,峯頂有一株古松,此為崆峒名景——蠟燭峯,可惜霧太大,看不清。
藥王洞西面是遇真宮,明代仿武當山遇真宮而建,供奉張三丰,後擴建南殿三間,供奉彩塑無量祖師、太已救苦真人和妙龍真人。
遇真宮再往西來到了上天梯,之前的路基本是平的,從這裏開始就要真正爬山了。上天梯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由上文提到的崆峒山開山祖師仁智禪師主持開鑿,台階總數378級,坡度在45-75度之間,古人有詩形容上天梯:“一步僅一寸,天門攀鐵柱,自向此間行,才得上天路。”這是登臨崆峒山絕頂皇城的唯一通道。
上天梯中段遇到黃帝問道處。
石梯右側崖壁上的紅色木閣中供奉着三位神像,正中為廣成子,旁邊為赤松子,跪在地下的是軒轅黃帝。貴為九五之尊的黃帝拜師廣成子,可見他在道教的地位了。
黃帝問道處一側是南崖宮,裏面供奉的是廣成子,相傳當年他就是在這裏修煉成仙的。
繼續上爬來到了黑虎靈官洞,這裏古稱“玉女洞”,供奉天仙女,後道教信眾募資重建,將武財神趙公明請入洞中,又塑黑虎於洞口,因趙公明為四大護法靈官神之一,故名“黑虎靈官洞”。
再往上穿過天洞後終於到達上天梯的頂端,前往絕頂皇城的路相對平坦一些了。繼續向西,來到了十二元帥殿。
十二元帥殿位於皇城前方,明代稱為“二天門”,殿中供奉有十二護法元帥,共同守護天門。
大多數元帥都威嚴肅穆,這位藍衣元帥雖然怒目圓睜,卻比着可愛的剪刀手。
十二元帥殿後是三教洞,建於明代,其中供奉佛教的釋迦牟尼、道教的太上玄元皇帝老子和儒教的至聖先師孔子。
穿過三教洞,來到了崆峒山最重要的景點——皇城。
皇城又稱絕頂,位於崆峒山主峯馬鬃山之顛,海拔2038米,是崆峒山規模最大的道觀。皇城中有太和宮、真武殿、玉皇殿、藥王殿、老君殿、太白樓、靈宮洞、“峻極於天”木枋門等建築,規模為崆峒山寺觀之首,殿宇富麗堂皇,宛如封建帝王的皇宮。
最皇城的中心為真武殿,殿內奉真武大帝:
從皇城出來再往西就到了香山景區,天氣不太好,不少遊客在此返回,我們還是再深入一些,去參觀一下香山寺和混元樓。
皇城向西約1公里,來到了香山寺,這時霧更濃了,能見度不過二三十米,香山寺不小,大部分都掩埋在霧中,只好在寺中拍了一張廟宇的照片。
香山寺始建於宋代,清同治年間毀於兵燹,後復建了三間大殿。殿內有彩塑十六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兩側有童子拱手侍立。
香山寺不遠處是混元樓,樓下有石刻“道源聖地”:
混元樓建於2012年,雕樑畫棟,檐牙高啄,遠眺似塔,近觀為樓,宏偉典雅。
混元樓的一層是崆峒山地質博物館,介紹了崆峒山的地質地貌及很多特色景觀。
崆峒山屬於丹霞地貌,有氣勢磅礴的赤壁丹崖,也有千奇百怪的象形石峯,如下面的玄武針崖就是礫岩表面因抗風化能力不同形成的蘑菇石。
説道奇峯怪石,同為道教名山的三清山可謂如數家珍,與崆峒山不同,三清山為花崗岩山體,顏色比較單一,形狀卻無比豐富。
霧海崆峒到此收筆,下一站,我們去江西上饒,看看三清山的神工鬼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