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之碩︱《容庚北平日記》“司寧春”其人小考
《容庚北平日記》,中華書局2019年4月出版
新出版的《容庚北平日記》是容庚在1925年至1946年寓居北平時成長、生活、交遊的全記錄。其中記載相與往還者多達千餘人,有的出現頻次較高,如容肇祖、於省吾、商承祚等,有的卻僅一見,如司寧春。1944年10月25日的日記説:“早至京華。司寧春來。”據編者注,“司眾,又名司寧春。京華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生。後居台灣。著有《國畫寫生論》《篆隸書詩草》” (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版,744頁)。《國畫寫生論》封面題簽
按,《國畫寫生論》《篆隸書詩草》兩書,前者為台北中華書局1959年3月初版,後者為台北中華書局1961年4月初版。《國畫寫生論》之書脊作“司寧春著”,封面題簽則作“司厽自署”。《篆隸書詩草》收錄其自書詩二十八首,有署款的二十七首,均作“司厽”,並有一方篆文印 (《述夢》,見《篆隸書詩草》,23頁),則司寧春之名並非“司眾”,而是“司厽”。編者所注“司眾”,不知何據,或是誤將“厽”認作“眾”。《篆隸書詩草》收錄的篆文印
《説文解字》:“厽,絫坺土為牆壁。象形。”段玉裁注:“絫者,今之累字。……像坺土積疊之形。……《玉篇》雲:‘厽,《尚書》以為參字。’按,此謂《西伯龕黎》‘乃罪多,參在上’或作厽也。” (《説文解字注》,鳳凰出版社2015年版,1280-1281頁)據此,“厽”讀為lěi,具有“積累”以及“參列”兩義,至於“司厽”取義於何,不得其詳。司寧春自造像
司寧春是“京華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生”,並與王學仲同過學。考王學仲1942年8月考入京華美術學院,則司寧春入學也應該在此時。1943年9月8日,容庚時任北京大學教授,應邱石冥之請,“擔任京華美術學院功課,擬任金石美術,每週一小時” (《容庚北平日記》,701頁),正好教授司寧春與王學仲等。1944年10月25日,“司寧春來”拜訪容庚,或與研討美術問題有關。據王學仲《墨海生涯記》記載,讀書期間,“我還和同學司寧春訪問過當時有名而現在幾乎被人遺忘的畫家王青芳。……他待我們很熱情,用很別緻的篆書給司寧春寫了一幅字‘苦恨年年病相思’;給我的則是‘天壤之間有王郎’” (見《墨海四記》,山東友誼出版社1993年版,31頁)。《王學仲詩詞選》還收錄了《和司寧春同學三首》,均為七言絕句,但未標註寫作年月。其一“遙遙小照寄深情,棖觸前塵事事驚。回首程門同立雪,遊揚今日句重賡”;其二“忽頒天外朵雲新,晞髮陽阿暖似春。師輩風流時雨化,前修我愧沈南蘋”;其三“憧憧影事總情牽,海立雲垂一悵然。三十年前天上月,而今兩地共嬋娟” (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91-92頁)。而司寧春原作未見,可能已經遺佚。
“前修我愧沈南蘋”,沈南蘋即沈銓,字衡之,號南蘋,清吳興人。“善繪翎毛卉木,雍正中,日本國王聞其名,令將軍給倭牌徵聘,迎至長崎島,稱為唐儒,禮以上賓。……七十二島就學執贄者無虛日” (商盤《質園詩集》,見《清代詩文集彙編》第兩百九十六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127頁),被日本人稱為“舶來畫品第一”,並開創了日本“南蘋畫派”。
王學仲説“前修我愧沈南蘋”,玩其詩意,當是司寧春在詩內將之比作沈銓,故有此自謙語。推其本事,似指1981年9月王學仲到日本國立筑波大學藝術學部擔任客座教授一事。王學仲説:“中日復交後,我是中國派往日本的第一位教授級的專家。……《朝日新聞》旋即發佈新聞:‘王學仲教授作為中國的美術使者,應聘到國立筑波大學任教。’” (《墨海生涯記》,51-52頁)司寧春應該是通過相關新聞報道,得知同學故人下落以後,才與王學仲通函的。
“臨近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北京的空襲警報更為頻繁。……同學們向院方請願,要求提前畢業,先發給畢業證書以便我們謀職” (《墨海生涯記》,35頁),於是王學仲從京華美術學院畢業後,即到徐州去做中學教員。從1945年到1981年,其間並不止三十年,王學仲説“三十年前天上月”,舉其成數而已。司寧春畢業後之去向,據其自述,“自丁亥(1947)春日謁從母於滬上,得聆嗣慈健康,今不聞消息又十四年矣,欲歸不得,徒興哀思也” (《懷親》,26頁》),似曾到過上海。其後,以內戰故,顛沛流離,最終落腳台灣,“十年放浪走西東,九死一生萬事空” (《無題》,第1頁),故王學仲感嘆“棖觸前塵事事驚”。
而司寧春“自來本省(台灣),即蟄居鄉僻” (《國畫寫生論》,第2頁),住過台東、台北,較為穩定的住所則在台北市蘭州街207巷1號,此間雖然“欲求金匱石室之籍,絕不可得,僅以隨身所帶之少數卷帙” (《國畫寫生論》,第2頁)著書立説,除了《國畫寫生論》(附《初學編》)《篆隸書詩草》以外,尚有《藝術論集》《刻石學》《石刻集》《相依簡》《寫生畫集》《篆隸書法》多種著作。另外,司寧春還藉助自己著作的版權頁發佈函授“招貼”,課程包括國畫(寫生、創作)、書法(篆書、隸書)、刻石(碑版、印章),“指導創作、解答理論、批改作業”。司寧春説,1961年,“今春櫻花開時,與數生遊陽明山,值大風雨,歸來病四十餘日” (《無題》,第3頁),則不乏從學者。所以,“遊揚今日句重賡”,王學仲以“師輩風流時雨化”來稱揚司寧春。
當年,王青芳題贈司寧春“苦恨年年病相思”七個篆字。其中“相思”二字,在新版的《墨海生涯記》內卻被刪掉了 (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版,53頁),未知其故。不過,無論“苦恨年年病”,還是“苦恨年年病相思”,對司寧春來説,似乎均有一語成讖的意味在。蓋其一生,特別是後半生,鄉井背離,骨肉分散,故其《篆隸書詩草》所收述懷之作多充滿着“苦恨”,諸如“久病人隨秋色瘦” (《秋夜》,22頁)以及“思心恨不解歸船” (《懷親》,26頁)之類。尤其是1950年,司寧春在“秋夜寤後漫記”一詩,“滿懷欲訴千重恨”,“痛離濺血鬼神悽”,其跋語謂“秋君久不入夢,獨念天涯孤影,不憚海面風波,翩然來顧,默默佇立,纖情若訴。芳草幽致,不熬朔風,殆秋君之我告也” (《述夢》,23頁)。“秋君”當是其妻,早亡,膝下似無子女,故司寧春自嘆“惟有身邊煙月債,常催白髮攬悲風” (《無題》,第1頁),孤老以終。而今,已然鮮為人提及了,則編者將其名“司厽”誤作“司眾”,尚屬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