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好一幅家山歸夢圖

由 仁連榮 發佈於 休閒

忻州古城明月樓下,《貂蟬拜月》正在上演。忻州古城供圖

忻州古城夜景。忻州古城供圖

草木染傳承人趙慧正在創作手工藝品。付宇鵬攝/光明圖片

“別卻幷州已六年,眼中歸路直於弦。春晴門巷桑榆綠,猶記騎驢掠社錢。”1221年,詩人元好問閒居汴京,回憶起兒時騎着毛驢撒歡,跟着小夥伴爭搶社錢的情景,提筆寫下了這首寄託思鄉之情的《家山歸夢圖》。

元好問,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如今,他所懷念的家鄉,正在致力於復現忻州古城商貿繁盛、休閒安逸的社會生活景象,打造悠然恬適的家山歸夢圖。

忻州古稱秀容縣,忻州古城又名“秀容古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是中俄萬里茶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曾因繁榮富庶而得“南絳北代,忻州不賴”之贊,也因文風昌盛而有“文躋九原、雅出秀容”之譽,更具“晉北鎖鑰、三關總要”之名,是晉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鎮。然而,由於歷史原因,古城的肌理遭到局部破壞,2017年啓動修復保護。

古色古香的青石長巷裏,響起穿梭的腳步聲;雕樑畫棟的書院樓閣中,傳來高亢的北路梆子;熱氣騰騰的食肆小鋪,刺激着人們的味蕾……清晨,這座有着近1800年曆史的北方古城從熟睡中醒來,開始了一天的喧囂。

原本以為寒冬時節,古城難免會有些冷清。然而,一走進古城就被眼前人來人往的景象驚訝到了。據説,2020年,開城僅僅一年的忻州古城就接待遊客超500萬人次。

難怪去年11月,來忻工作只有月餘的忻州市委副書記、宣傳部長郭奔勝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走過全國多個地方,其中不少地方也在進行古城修復,旅遊開發,而忻州古城為什麼能在短時間內吸引這麼多遊客?”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曾經作擔任新華網總編輯的郭奔勝認為,除了忻州深厚的歷史文化魅力外,獨特的開發模式--“活化”古城是其中最大的原因。

街院結合,產城融合,文旅相通,古今交流,讓古老變為時尚,讓傳統融入潮流,讓文化與市場對接,不搞大拆大建,也不限於小修小補,讓遊客在領略風景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退進轉承之間一座可持續發展的古城散發出迷人的光彩。

漫步古城,拾級而上,至古城最高點秀容書院。它建於清乾隆四十年,為忻州第一所學府;清光緒二十八年改稱“新興學堂”,創山西書院改學堂之首例。現在的秀容書院,依舊古樸雅緻,更具備了宜學、宜遊、宜賞、宜娛的城市文化休閒配套功能。站在千年柏樹下,周圍的一切彷彿按下了暫停鍵,遠處依稀傳來琅琅讀書聲。

歷史文化氤氲在古城的每個角落。“忻州市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裏,天然染色技藝--草木染傳承人趙慧,一遍又一遍地向遊客們展示古老的天然染色技藝。桑葚、石榴、紫甘藍、黑豆等,這些大家熟悉的材料,都成了她那五顏六色的染料。作為第一批入住古城的非遺傳承人,趙慧希望通過自己的小店,將天然染色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瞭解家鄉傳統文化,知道忻州、認識山西。

古城內,像趙慧一樣的非遺傳承人還有很多,他們用日復一日的堅持與期待守護着這座古城。

為旅遊注入文化內涵,既提升了旅遊體驗,也為帶不走的景點賦予了帶得走的文化。“這裏已成為傳播剪紙技術、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每天成百上千的遊客將富有忻州文化特色的剪紙作品帶走,讓忻州文化走向全國各地。”非遺項目剪紙傳承人李斌傑説。

冬天的夜總是來得更早一些。明月樓下,一出《貂蟬拜月》正在上演。紅衣舞者揮動長劍,向遊人們訴説着三國羣雄紛爭的歲月。而另一邊,小茶館內自創的文藝演出,又將人們帶回到現實的歲月靜好。

走在南門外的“程嬰街”上,一邊回想着“程嬰救孤”“趙氏孤兒”的故事;一邊又被油糕、案子糕、紅面魚魚、蕎麪河撈、忻州涼皮、莜麪栲栳栳……傳統的、現代的、上百種、不重樣的忻州特色美食勾起了品嚐的慾望。

也許,忻州古城的不一樣,正是體現在她的忻州味上。忻州古城選擇恰當地形和位置,根據所轄14縣市區的不同地域風貌,打造了14處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典型院落,集中展示當地風土人情、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旅遊文化、產業資源。

“卷中正有家山在,一片傷心畫不成。”800年前,元好問面對畫卷中思念的故鄉傷心不已。如果今天能夠讓他回到這個魂牽夢縈的家鄉,那該是多麼的快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