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縣史話】寶塔入雲十三級 鐵鐘歷世八百年

北宋滅亡後,中原一帶成為金國的統治區,莘縣位居其中。在金國統治中原的一百年中,莘縣有兩件大事可資記載,這就是古塔的落成和鐵鐘的鑄造。

【莘縣史話】寶塔入雲十三級 鐵鐘歷世八百年

直至唐代後期,莘縣縣城還在今日縣城東南方的相莊一帶,西北不遠處有一座不知建於何時的佛寺鐵幡寺。五代時期,為避水患,縣城向西北方向遷移,鐵幡寺便處於縣城之中了。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寺中一高僧圓寂,為安放高僧骨殖,相關人士決定釆取募捐的方式在寺前建塔。由於當時遼兵南侵,戰亂頻繁,加之資金不足,建塔工程時建時停,直至金天眷二年(1139年)方才竣工。

【莘縣史話】寶塔入雲十三級 鐵鐘歷世八百年

塔系青磚結構,高十三層,塔基南北徑長21.67米,東西經長23.33米,佔地371平方米,相對高度66.7米。塔體直徑與層高向上依次遞減,整座塔顯得挺拔峻秀,有高聳入雲之勢。塔的底層只有北門,南面嵌一石佛坐像。其他各層皆有四門。塔體為八角形,各層檐角都懸有銅質風鈴。塔檐寬約1米,可容一人側身行走。塔內石階通到十層。十層到十一層有一巨柱相連,表面覆以鐵皮,鐵皮上有凸起,人可藉此攀援而上。十一層以上只有塔檐可供登攀。塔頂有銅籠,據説戰爭中曾作料敵之用。

【莘縣史話】寶塔入雲十三級 鐵鐘歷世八百年

此塔本無名稱,年深日久,塔磚生苔變黑,人們習稱“黑塔”,鐵幡寺也因而被叫成了“黑塔寺”。元末明初,黑塔寺毀於兵燹,塔卻倖存了下來。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 年)、清咸豐元年(1851年)、五年(1855年)、民國二十 四年(1935年)曾多次重修,有時則以“寶塔”稱之。1965年邢台地震,塔頂受損較為嚴重。

【莘縣史話】寶塔入雲十三級 鐵鐘歷世八百年

古塔是莘縣一景,每年農曆十月十八日,塔下都要搭台唱三天大戲。正月十四至十六夜晚,每個塔門上都掛兩盞紅燈,遠望似火龍,煞是壯觀。塔下人頭攢動,煙花閃爍,熱鬧非凡。1968年春,古塔被拆毀。2006年,新塔在原址重建,2009年秋竣工,莘縣的標誌性建築重新矗立於縣城中央。

【莘縣史話】寶塔入雲十三級 鐵鐘歷世八百年

出現於金代的另一件傳世文物是古城鐵鐘。古城位於金堤北側,原為兵寨,寨旁有寺曰“文殊寺”,始建於金代,同時鑄鐵鐘一口,以為鎮寺之寶。

鍾鑄於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由梁山匠人就地鑄造。鍾高2.9米,唇徑1.77米,上部厚9釐米,下部厚7釐米,重4噸。鐘的頂部為高0.5米的龍形鍾鈕。鐘體上部為植物紋,下部為雲雷紋,中部以八卦紋界為四格,格內分別鑄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法輪常轉”、“國泰民安”陽文大字,下部有鑄匠姓名。

【莘縣史話】寶塔入雲十三級 鐵鐘歷世八百年

明洪武十三年,位於金堤南的範縣城被黃河水沖壞,縣令張允決定將治所北移二十里至金堤外舊兵寨處,即今之古城。後來,文殊寺毀於戰火,只有大鐘尚存。百姓只見大鐘不見寺院,便有了此鍾系由山西洪洞縣廣濟寺順黃河漂來的傳説。清初因鍾建寺,便以此傳説為據取名“來鍾寺”。清末,來鍾寺被毀,遺址變為中山公園,大鐘成為公園一景。後來,中山公園先後改建為範縣中學和古城中學,大鐘一直棄置院內。2002年,莘縣古城鎮政府築台建亭,將大鐘懸掛其中,中亭廣場遂成古城人民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來 源:莘縣史話

【來源: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31 字。

轉載請註明: 【莘縣史話】寶塔入雲十三級 鐵鐘歷世八百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