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慶中秋黃金週前兩天的輿論場上,有兩種聲音深入人心,一者是”更念山河何以無恙“;再者是在“坐着高鐵看中國”的直播中,一個孩童回答記者什麼是國慶節時的答案——“就是過年!”
山河無恙,只有歷經蟄伏才對人間煙火倍感珍惜。今年長假,相較於往年最大的不同,熙熙攘攘中,不僅有旅遊流,還有一股相當數量的探親流。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發佈數據,10月2日,全國鐵路客流持續高位運行。預計發送旅客1140萬人次,以探親流和旅遊流為主。同一天,上海各大鐵路客運站客流運輸持續保持高峯,始發列車500多趟,發送旅客45.5萬人次。
數據的背後是團聚的喜悦,在種種久別的重逢中,有一種相聚發生在戰疫後的城與城、人與人之間,曾經的患難與共讓這種歡喜有了更深邃的底色。
“我的救命恩人,我真是想你。”這是新冠肺炎治癒者“邵姨”在看到廣東援鄂醫生高元妹時直抒胸臆,她一度是危重症患者。9月26日,高元妹時隔五個多月,重回武漢。相見時,經她治好的“邵姨”雙眼泛紅,用手緊拍着心口説,“你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再早些時候的9月4日,“落日餘暉”照中的兩位主人公,87歲的老人王欣和27歲的上海援鄂醫療隊醫生劉凱再度相逢在照片拍攝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現醫患攜手看夕陽的温馨一幕。王欣曾説,“是你們的不放棄,讓我最終康復。”
這是眾多醫患重逢中的兩個故事,在疫情期間,從全國各地奔赴武漢的醫務人員,有4.2萬人之多,上海共派出1649名援鄂醫療隊員。
4.2萬人,就有4.2萬個故事。
在這種種未完待續的重逢中,我們能夠讀出劫後餘生的人生況味;生死聯結、恩重如山的厚重。我們能夠念及“家國情懷”這一中國人素有的思想感情在疫情應對中發揮的支撐作用——國家以人民利益為本、以萬家疾苦為重深入民心,同時中國人民展現了令世界矚目的配合範圍以及配合程度;更看到那一刻託付生命的鄭重和不負所托的信念,在戰疫後凝聚於民心,匯聚成一種偉大的力量。
正是這種力量,在全球疫情依然蔓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為中國經濟社會率先恢復活力提供底氣,在黃金週,於世界羨慕的眼光中“掀起旅遊熱潮”。
團聚,姍姍來遲,卻不勝歡喜。
我們慶幸彼此的問候終於能從春節時的“百毒不侵”,成為現在的“闔家歡樂”。這個遲來的春節,不止讓家與國“撞了個滿懷”,民族的凝聚力正在這一場場團聚和重逢中熠熠生輝。
作者:蘇展
編輯:蘇展
責任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