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更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和中華道德的創始人之一,他就是舜帝重華。但是人們對於舜的記憶,似乎一直停留在神話事以及一些古老傳説之中,那麼舜帝這個人究竟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呢?
作為炎黃子孫,大家對於舜肯定並不陌生,他明重華,字都君,位列三皇五帝之一,因其稱帝於天下之時國號為“有虞”,所有也被人稱之為虞帝舜。2002年夏季的一天,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郊區,一處距離縣城26公里的小山坡上,一羣考古人員正在仔細的清理着這些天來的發現。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工作,一座被塵封地下四千年的遺址古蹟再次呈現於世人面前,它的規模之大讓每個參與挖掘的人都大吃一驚。永州市寧遠縣文物局副局長荊庚紅表示,雖然目前他們考古人員已經挖掘清理了近五千平方米,但這也只是遺址的冰山一角,因為據專家勘察發現,整個遺址的面積達到3.2萬平方米,這比紫禁城的太極殿都還要大上許多。
正當人們沉浸在遺址的碩大規模中時,一件文物的出土,讓現場的考古人員再次沸騰了起來,那是一片瓦當。瓦當是古代中國建築中覆蓋在建築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物。一些地位尊崇的人家會在瓦當上面刻有別樣的圖案,一般是精美紋飾或“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方神獸以及一些文字等用來裝飾和庇護建築物檐頭。但是遺址中出土的這件瓦當上面卻是清晰可見的精美龍形紋飾,而且隨後不僅相繼出土多塊龍紋瓦當,還有一些規格等級較高的板瓦和筒瓦。要知道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十分講究以龍為尊,能用上龍紋作為裝飾的除了帝王不可能有其他人。這也就意味着,此處遺址和某位帝王有着什麼聯繫,或者這裏埋藏着某位帝王。
帶着疑問,專家詳細查閲了一番史書典籍之後卻發現,永州從來沒有王朝建都於此地,可是這龍紋瓦當的出土又作何解釋呢?經過考古人員對於遺址的仔細勘察,確定此處是屬於西漢時期的祭司廟,在發掘過程中還發現了40個山堆,一共867個平方米的祭祀大殿,王者的禮遇卻出現在永州之野,這是在祭祀誰?或許司馬遷《史記》中的一個章節《五帝本紀》能為我們解開這個疑惑,其中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yi)”,這其中的舜就是指舜帝,意思是説,舜帝南巡死在了蒼梧,最後葬在了江南的九嶷(yi。)一時間考古人員及一些史學專家都不禁有些疑惑,這舜難道並不是神話傳説而來,是真實存在的嗎?
根據《山海經》所記載的內容,我們能得知九嶷(yi)就是指九嶷(yi)山,而考古人員考古挖掘的區域正屬於永州九嶷(yi)山,而且專家查遍資料發現,從上古時期開始,除了這裏全國再也沒有第二個地方叫九嶷(yi)山。難道這裏的遺址就是之前舜帝死後人們用來祭祀他的廟宇嗎?
1972年,湖南長沙出土的馬王堆漢墓不僅如同一座埋葬千年的珍寶箱,一件件文物的現世,在帶人們追溯西漢記憶的同時也讓舜帝陵的位置明朗了起來。馬王堆3號墓中出土的一幅帛畫地圖,儘管在地下封存了兩千多年,但依舊完好無損,上面的內容清晰可見,不僅將湖南省內的河流和一些便道清晰的標識出來,還有一處格外顯眼的碩大的建築物圖形,在九根地狀物間繪有五個“A”形屋頂,旁邊注有“帝舜”兩個字,意為舜帝的陵墓所在。這幅地圖比司馬遷著《史記》的年代早了大概100年,因此這也為司馬遷説舜南巡狩,葬於江南九嶷(yi)的話做了最有利的佐證,同時也讓舜帝葬在永州的可能變成了必然。
2002至2004年,湖南考古研究所在九疑山玉琯(guan)巖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一座秦漢至宋元時期的舜帝陵廟也因此重現於世,這與馬王堆帛書地圖中所標註舜帝陵墓的地點完全一致。隨這挖掘工作的不斷進行,遺址的全貌漸漸展現出來,南北狹長,五進,九開間,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體制。
那麼本是北方四部落的首領舜帝,為什麼又會葬在江南寧遠呢?據漢代的《零陵文學夕錦》記載表示,公元前2070年舜帝南巡,當時他管轄的地方分為12個州,而牧是當時州的最高行政長官,這12州牧每人進獻了一支玉琯(guan)給他,玉琯是古代一種玉製的精美管樂器。而隨後考古人員在寧遠九嶷(yi)山玉琯巖這個地方就找到了12支玉琯。自古以來,隨葬品都是墓主人生前最喜愛的器物,這也都印證着遺址就是舜陵廟。至於舜為什麼會葬在這裏,其實並不難理解。在那個時候,巡狩是統治者的一種定製,每隔一年或者一段時期,統治者都要到他所轄的地方去巡狩。但是這個巡狩不是狩獵,也不是什麼四處遊玩賞景的娛樂項目,而是深入民眾,去了解當地的民情,並幫助當地民眾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照年齡的推斷和史料的記載,舜是61歲才當上部落首領,做部落首領做了39年,那次不遠萬里的南巡則是為了教授當地民眾種茶養桑,這點不僅在史學典籍上,就連一些壁畫上都能看出歷史的痕跡。
為勤民事,舜帝隨着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一路南下,坐船順着長江水進入湘江境內,再經瀟水到達瀟水源頭九嶷(yi)山,但是由於當時的舜帝已是位年老體衰的百歲老人,再加上九嶷(yi)山當時的瘴氣很重,於是勞累過度之下,死在了九嶷山。因為當時人們改變自然的能力非常小,只能儘可能的去適應自然,所以在但是極其不便的交通條件下,將舜帝的遺體北上運回是不切實際的,而隨地安葬在九嶷(yi)山的可能性極大。
《大清一統志》中載:“禹南巡,至衡陽山,筑紫金台,望九嶷(yi)而祭舜”,大禹與舜帝是同時代的人,從這裏也可以斷定舜帝葬在九嶷(yi)。不僅如此,在諸多史書中都有此類的相似記載,如《山海經·海內南經》中的“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禮記·檀弓上》中的:“舜葬於蒼梧之野”,以及《漢書·武帝紀》中的:“元封五年冬行南巡守,至於盛唐,望祀虞帝於九嶷(yi)”。由此可見,從太初元年司馬遷撰寫史記開始,無論是國史還是地方誌,舜帝葬於九嶷(yi)山已經是一個共識。
經過考古學家與文物專家的努力下,現在的舜帝陵廟已經重修建,新建成的舜廟佔地600餘畝,陵廟為仿清式建築,整體呈坐南朝北之勢,兩重院落,四進建築,由神道、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和陵山組成,莊嚴而又肅穆。
永州寧遠九嶷(yi)山舜帝陵寢遺址的發掘,也成功讓他從神話走向了現實,從傳説走向了歷史,舜帝也不僅僅只是一個虛幻的人物,而是一段歷史的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