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韶山沖偉人故居旁50米處,為什麼會有一座60年代的防空洞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休閒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韶山沖,位於湖南省中部地區,是湖南地區再常見不過的小山村。傳説"韶氏三女得道於此,有鳳鳥銜天書到,女皆仙去。"
韶山故此得名,這個小村落名字的由來是充滿浪漫主義的,而一百多年前,這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小山村裏誕生了改變世界的偉人——主席。主席的一生無疑是傳奇的,而他的故居也有着許多傳奇的故事。主席故居的建築
當我們來到主席故居的面前,會發現這是一座典型南方鄉村樣式的泥坯房屋,建築結構是最傳統的土木結構,即利用原木搭建框架,再利用燒造的泥坯填充框架縫隙,最後在彷彿外表利用長木頭和柴草加固以及防水,頂部用青磚瓦來敷頂。
整座建築有着一明二次二梢間和兩間廂房加上後面的天井和雜物間共同構成了主席故居的主體建築,一共十三間半房屋,建築面積二百二十三平方米。

打開木質大門,繞過門前的雞籠和柴草堆,向右望去,第三間廂房便是主席少年時代的居所,少年主席在這裏完成了初步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架構,從這裏出發,主席開始走向長沙、走向上海、走向革命、走向新中國,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天換地的大革命。
這裏也留存着主席不多而珍貴的家庭回憶,在1925年,主席回到韶山沖,這次主席回鄉可以説公私兼有,但更多是為了公事,為了大革命的未來,去深入羣眾,去發動羣眾,去宣傳馬克思主義。
這間不太起眼的小廂房裏召開過許多秘密會議,大多數主題都是在討論如何有效發動農民,開展農民運動,支援大革命的發展。
湖南的農民運動從這裏出發,遍佈全省二十餘個縣,前後參與民團人數超過百萬,這些心向革命的農民兄弟在鄉間,在鎮子裏甚至在城市裏打擊土豪劣紳,主持正義,自治自強,同時踴躍參加北伐軍,為打敗北洋軍閥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是在這間小屋裏寫就的,這也是主席思想的重要著作,是主席對中國革命做出的重要思想貢獻。主席故居的景點
出了籬笆圍,就是出了故居所在了,但是偉人故居作為一個景點並沒有結束,在故居不遠處是建國後修建的銅像廣場,位於整個韶山沖村的核心地帶。
廣場總面積十萬兩千八百平方米,分為瞻仰區、休息區、集會區、紀念區四大部分。其中很具有設計感和寓意的要數偉人銅像和瞻仰大道了。其中偉人銅像是按照主席在開國大典上的形象設計建造的,整體造型為,手握書卷,身着中山裝,面露和煦笑容,目視遠方,神采奕奕。
銅像高6米,紅花崗石基座高4.1米,全高10.1米,銅像重3.7噸。在銅像周圍栽培了大量月季花、冬青、山茶花等花卉,將偉人銅像映襯的更加偉岸高大。

而瞻仰大道是連接紀念區和偉人銅像的通道,長一百八十三米,暗合主席1.83米的身高,寬12.26米,與主席生日一致,寓意別出心裁且巧具匠心,這條路的兩端是主席紀念館主席銅像,將人民心中的主席形象由銅像的具象化、高大化引申到紀念館中的親切化、平民化。
走完這條路就會感受到一個飽滿而真實的主席形象,他是偉大的也是平凡的。偉大在他帶領中國人民站了起來;平凡在他也是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就像你我一樣。
在銅像廣場的西側,是著名的滴水洞景點羣,包括滴水幽壑、虎歇坪、龍頭山和滴水洞一號別墅。滴水洞的自然景點都是韶山外沿的山中景色,薄霧嫋嫋,青山翠柏,鳥獸和諧,一片自然祥和之景。當地人曾有詩讚曰:一鈎流水一拳山,虎踞龍盤在此間。靈秀聚鍾人未識,石橋如鎖幾重關。
在羣山和翠柏的環繞之中,坐落着滴水洞一號別墅,是建國後主席回韶山所居住的地方,而這個別墅最為人所熟知的是主席曾經在這裏秘密呆過十一天,不僅形成十分神秘,而且沒有人知道主席此行的目的,也沒人知道主席在這十一天內想了什麼。

也許是悼念亡妻、也許是向故去父母訴説着幾十年人生中的經歷,又或是在思考中國的未來,沒人知道箇中原因。防空洞
在滴水洞一號別墅旁邊五十米就是今天文章的主角防空洞了,這個防空洞修建於1966年,是按照標準"三防"標準修建的,即防止核、生、化武器的襲擊。
根據湖南省人防辦的介紹,這個防空洞原深8.8米,地下建築面積八千平方米,建築牆面全部由混凝土鋪就,在原先存儲有可供一千人使用六個月的糧食和用品,達到了甲級防空洞的水平,即可以容納一千人以上生活超過半年且具備核生存能力。
進入防空洞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幽長的通道,這個通道連接着防空內的各個分區,通道寬1.8米,高2.2米,可容納兩人並肩而行,地面為鋼鐵和混凝土,鋼鐵的目的在加強結構強度也為了防止毒氣進入,和鋼鐵大門的原理是一樣的。
各個分區的內部建築多數還未進行旅遊開發所以大多是封閉的,遊客可以進入的只有這條長隧道和入口盡頭的一個小房間,裏面擺放着一些當年的用品。出了防空洞可以看到在出入口的上方都有着一顆巨大五角星。

現在都洞口周圍都是一些飯店和住宿之類的經營性質的商家,據當地老人介紹,原先防空洞口都是偽裝起來的,為了不暴露目標。至於這個防空修建的目的,就是在六十年代為了防備核戰爭和大三線工程的一部分,用途就是當地民眾在發生核戰爭之後可以迅速進入防空洞躲避危險
世界核大戰的陰霾暫時消退了,懸在人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也解除了,留下當年的防空洞和親歷那段時光的老人在用有形的無形的語言在訴説着當年的故事,就像標題一樣,似乎很神秘,但真相也許並不神秘還很平凡。
一座平凡的山村,走出了改變中國人民命運的偉人,斯人已逝,我們在懷念偉人的方式可以使繼續他的革命事業,為了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也可以追尋他的思想,站在偉人的肩膀上去洞悉世界的規律。
甚至僅僅是去他的故居,深鞠一躬,為今天自己可以堂堂正正的站在中國的土地上感謝他,感謝先輩的奮鬥換來今日的美好生活,也許我們沒有能力去追隨先輩,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來到他們的故居,探尋一下這裏的風土人情也未嘗不可。
文/南宮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