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在玉門關必須吃一嘴的沙子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休閒

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豪邁,曾經令我無限地嚮往。
又一句“春風不渡玉門關”,就把玉門關這個名字牢牢地刻在心裏大半生,那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種揮之不去的邊關情節和報國情懷!也恰是因為“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句詩句,跨過河西走廊,去拜謁玉門關,早已成為我心裏一件重要的事情。
“陽關折柳、輪台送君、玉門月、祁連雪”,在2019年9月於我而言那些文字再也不僅僅是一種遙不可及的意境,而是我萬里奔襲後,心靈和肉眼實打實地觸及和目睹到的場景。這一年我終於自駕而來!
我們在從敦煌自駕去往玉門關的路上,不僅見到了和尚樂尊、戈壁睡佛、祁連映雪,也着實感受到了大漠的荒涼,更加感嘆古人報國的雄心和離鄉的哀愁。
史説玉門關
我們把時間追溯到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大將軍霍去病收復河西走廊,“列四郡據兩關”,“四郡”是指現在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兩關”則是指玉門關和陽關,從此這兩關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大量移民接踵而至,志在加強漢朝對河西走廊的統治。
根據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總志《漢書·地理志下》中詳細的説明了玉門關的地理位置,玉門關在壽昌縣的西北,是西域的門户。
“玉門關”之所以叫做“玉門”,當然與“玉”有關。玉門關向西就是如今的新疆,新疆和田盛產玉石自古聞名,由於玉門關是西域向中原進貢玉石的通道,因此得名!
玉門關自漢武帝時期設置以來,歷經千餘年的歷史風霜,玉門關在古絲綢之路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歷史的車輪來到了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由於西夏佔領了整個河西走廊,玉門關從此銷聲匿跡,結束了它輝煌的歷史篇章。
詩説玉門關
詩説玉門關,論起“蒼涼”,我們最為熟知的當屬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和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若論“鄉愁”,當屬東漢班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的情愁。
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曾有詩云:“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南鄰犬戎北接胡,將軍到來備不虞。五千甲兵膽力粗,軍中無事但歡娛”,不僅形象地描繪了玉門關的荒涼,以及邊疆要塞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清晰的表達出守關兵卒多達五千人,可見當時多少有識之士奔赴邊疆保家衞國。
邊疆雖是建功立業之地,但畢竟是“苦寒之地”,“書信難通”。戍守邊關的將士,難免會感到孤寂蒼涼。
比如説早年投筆從戎,志在報國的班超,到了垂暮之年也不禁思鄉心切,於是上書請求“生入玉門關”。岑參也曾感懷:“東去長安萬里餘,故人何惜一行書。玉關西望堪腸斷,況復明朝是歲除。”
走進玉門關
我們自駕而去的那一天,漫天黃沙,每個人都實實在在地吃了一嘴的沙子,更加能體會到邊陲的艱難和荒涼。
如今的玉門關遺址在敦煌西北約一百公里處,這裏又稱為小方盤城,它是一座方形的夯土城堡,邊長在25米左右,高約10米,夯土最厚處有5米,當我們遠遠望到它的時候,也會覺得民間傳説的玉門關就是一座大土堆並未言過其詞。
我們走進小方盤城,無論如何都很難想象出來這就是傳説中的玉門關。其實在20世紀初英國強盜斯坦因根據他發現的竹簡提出小方盤城即是玉門關的説法之後,考古界始終存在一些爭論。
近年來,根據出土的一些簡牘,專家學者基本判定,小方盤城是玉門都尉辦公的官署遺址,我們在小方盤城內部也清晰地看到一些梁洞及牆體遺蹟,所以其為官署令人信服。
近年來,敦煌博物館在小方盤城周圍多次實地考察勘探,研究員李巖雲認為,玉門關口應當在小方盤城西側150米處的漢長城線上。
我們乘坐觀光車,從小方盤城向東行駛12公里,就到了大方盤城,它比小方盤城大很多,東西長130餘米,南北寬17米,夯土牆殘高約6-7米。
我們可以清晰地見到夯土牆上開有通氣孔,當年英國強盜斯坦因在內牆一角的垃圾堆裏發掘出一批漢文木簡,依據內容推測為糧食倉儲之用。
根據那些通氣孔也可以斷定為糧倉換氣之用,再加上岑參詩云“守關兵卒多達五千人”的情況,如此規模的糧倉恰如其分。
關於漢長城遺址,我們也只能目睹到一些歷史的痕跡,古時的漢長城東西走向、蜿蜒逶迤,每隔5裏或10裏,就會築有一座方形烽火台。
當年玉門關盛產蘆葦,烽火台的烽火信號傳至長安也僅需要一天的時間,而且可根據烽火的規模判斷出來犯之敵的距離、規模,可見中國古代勞動人們的聰明才智令人歎為觀止。
祝福玉門關
玉門關,早已不只是存留在西北蒼涼戈壁灘上的一座城和一座關隘,它已經成為千年不朽的愛國戍邊、保家衞國的符號,也已然是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
玉門關自駕之旅總算圓了我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那份豪邁的心願,此時此刻,在心底默默地把一份最美好的祝福送給萬里之外的玉門關。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