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1+1:消費者不是迪士尼的“玩偶”

看似火熱的營銷效應,實際付出了消費者利益受損、社會成本增大的代價

評論1+1:消費者不是迪士尼的“玩偶”

12月29日凌晨,上海氣温降至冰點,迪士尼度假區門前卻排起了數千人的長隊。究其緣由,是迪士尼將從這天起線下售賣“2021達菲和朋友們聖誕系列商品”庫存。

該系列商品擁有極高人氣,之前採用線上報名抽籤+線下購買的方式,此次突然放出剩餘庫存,普通遊客可以排隊購買,一瞬間點燃了粉絲們的熱情。線下售賣,先到先得,排隊成為了唯一選擇。當日凌晨3時,5000多名遊客為此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區門前排起了長隊,其間還有人大喊自己“憋到尿血”。相關話題一度登上微博熱搜第一。

對此,上海迪士尼曾提醒消費者,樂園運營時間開始之前不得夜排或聚集。12月29日晚,上海迪士尼也發佈了道歉公告稱,“非常抱歉不能滿足所有遊客的需求,將不斷改進和持續優化,努力給大家帶來更多歡樂、更好體驗。”

評論1+1:消費者不是迪士尼的“玩偶”

本次上海迪士尼發售的“2021達菲和朋友們聖誕系列玩偶”

半月談:別讓消費者成為“玩偶”

消費者頂着凜冽寒風長時間露天排隊,並暴露在疫情風險下,不能全由一句“非理性消費”來背鍋。有專家指出,產品發售方從產品生產、營銷方式到園區管理,都有需要改進和反思的地方。這也提醒我們,任何企業從事經營行為,必須考慮“外溢”的社會效應,應當避免“飢餓營銷”之嫌。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突然改為線下銷售,如果又缺乏充分、有效的應對預案,便有極大概率造成“黃牛”奇貨可居、擾亂市場的局面。看似火熱的營銷效應,實際付出了消費者利益受損、社會成本增大的代價,也透支了企業的信譽。消費者是企業的上帝,法治和公序是企業的底線。玩偶營銷,不能讓消費者成為“玩偶”。僅靠流量維持的偶像往往容易“翻車”,不論主觀也好、無意也好,如果放任擾亂市場秩序和交易公平的行為,再“火”的IP,也只是轉瞬即逝的煙火。

新京報:警惕自己成為不斷買單的工具人

玩偶的形象和性格終究是精心設計的劇本,其扮演者們也只是根據給定的要求進行表演。他們是否真值得連夜排起長隊、搶破頭也要帶回家呢?消費者付出情感和時間成本,賺錢的卻是屢禁不止的黃牛和永遠缺貨的官方。“達菲和朋友們”本質上依然是商品,他們的存在也是為了創造可觀的金錢收益。某二手平台的交易頁面顯示,聖誕版“迪士尼六寶”的價格已升至200至500元,“頂流”們甚至突破了千元大關。還有賣家以拍賣的形式進行轉售,層層加碼。此外,代表提前入園資格的早享卡也未能倖免,149元的翻了差不多10倍。而且在黃牛的各種行為操作下,玩偶們的身價只會越來越水漲船高。所以熬夜在冷風中排隊,突破生理極限也要買到“夢中情偶”,實在有些對自己不友好,也不夠理性。同時還影響想要正常進園遊玩的人。而且,也要警惕對玩偶的愛變了味,使自己成了不斷買單的工具人。

羊城晚報:符號化消費行為已是常態

那些凌晨排隊搶購的“真愛粉”對於達菲熊的追捧,到底有多少理性成分,又有多少隻是純粹的跟風,對這件產品本身真正有多少了解,實在不免要打上一個問號。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早就指出,某些現代社會的消費已經超出實際需求的滿足,變成了一種符號化的、象徵性的消費。對於不惜凌晨排隊或是支付高溢價購買迪士尼周邊產品的羣體來説,能夠在第一時間“搶到”,或就代表着一種消費“意義感”的滿足,與產品本身的價值關係不大。甚至可以説,凌晨排隊購買的行為和過程也被賦予了一種“儀式感”。明確了這一點就可以發現,此次寒冬凌晨排隊購買達菲熊的一幕雖然略顯誇張,但類似的符號化消費行為,其實早就是一種常態。比如,排隊購買蘋果新機的現象這些年幾乎每年都在發生。

未來網:這種瘋狂不正常

自從玲娜貝兒亮相,便憑藉着可愛外表、討喜動作和與遊客的友愛互動俘獲了一大羣粉絲。不少網友表示玲娜貝兒是“最可愛的女兒”。另外,與玲娜貝兒的互動也帶給許多遊客治癒與快樂。因此,許多人為喜歡的事物消費、購買玲娜貝兒的周邊產品作為紀念也無可非議。然而凡事有度,過猶不及。於寒風中熬夜排長隊,只為搶購玩偶,這樣的“喜愛”是否過於瘋狂?在排隊現場,有人為了買到玩偶哭鬧、下跪、打架,甚至有人大聲哭喊説自己排隊“憋到尿血”,這場面豈不荒誕?“喜愛”變質,亂象頻生,原本人們與玲娜貝兒互動的美好顯然已經被扭曲。甚至部分消費者購買迪士尼玩偶,只是為了滿足攀比炫耀的虛榮心,認為自己買的是玩偶,得到的是“面子”。誠然,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喜歡事物的權利,但是倘若人們不保持足夠的清醒,而是陷入過分的狂熱,就會產生諸如“冬日凌晨3點近6000人排隊買玩偶”的鬧劇。

光明日報:“萌萌噠”不僅是情感需求,也是社交需求

為可愛買單,成為一個又一個爆款之所以引爆的唯一原因,從人們為之大打出手的星巴克貓爪杯,到一年營收超十億的“故宮周邊”,走的都是萌路線。“萌萌噠”不僅是情感需求,也是社交需求。在商家一系列刻意打造後,擁有或渴望擁有某種類型玩偶的粉絲們在共同的價值觀、興趣與愛好下,形成了專屬圈層文化,這為在經濟高速發展中個人安全感與精神滿足度都存在某種缺失的年輕人,提供了心靈的慰藉與情感的出口。成年人兒童化的背後,我們要看到年輕人的訴求,並試着去接納、理解年輕人的“到底要什麼”。#如何看待凌晨3點排隊買迪士尼玩偶#

(黃河評論信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39 字。

轉載請註明: 評論1+1:消費者不是迪士尼的“玩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