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水性楊花”在滇池的消失之謎

我們都知道“水性楊花”是一個含有貶義的成語,但在植物界,卻有一種花叫水性楊花。這種花瓣純白、生長於水中、學名為海菜花(Ottelia spp.)的植物前不久還在網絡中走紅,而它純潔美麗的外表也顛覆了人們對“水性楊花”的想象。

網紅“水性楊花”在滇池的消失之謎

在去年的春夏之際,雲南省麗江瀘沽湖的波葉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 var. crispa )盛開,其風光一時不出其二。湖面成花海,黃蕊白花婀娜多姿的漂浮在澄淨的湖面,美到窒息。有網友拍下這一絕美的場景分享至朋友圈,“水性楊花”立刻爆紅於各大社交媒體,人們紛紛感嘆世間竟有這如此素雅、潔白、靈動、獨特的植物。

網紅“水性楊花”在滇池的消失之謎

而海菜花,曾經也是雲南滇池上的一道美麗風景,卻在約50年前神秘消失。海菜花是一種怎樣的植物,又為何會從滇池消失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海菜花——顏值與美味並存的“網紅”

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是水鱉科中特產於我國西南地區的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主要生長於雲南、貴州、四川和廣西等地的湖泊、池塘、河流及水田中。在雲南,海菜花還被當地人稱為“水性楊花”,既表現了它的風姿綽約,也反應了它的獨特的生活方式。

網紅“水性楊花”在滇池的消失之謎

圖片來源:微博@暖陽

海菜花因顏值刷屏網絡,那只是多數人們看得到卻吃不到。它的美味才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其花和嫩莖常用來食用,是雲南中西部旅遊不可錯過的地道食材,無論是煮湯還是清炒,爽滑清香的口感會讓你流連忘返。

人類食用海菜花的歷史非常悠久。清嘉慶年間,吳其睿在他的《植物名實圖考》(1848年)中對海菜花做了詳細的描述:“海菜生雲南水中,長莖長葉,葉似車前葉而大,皆藏水內。抽葶做長苞,十數花同一苞,花開則出於水面;三瓣色白,瓣中凹,視之如六,大如杯,多鄒而薄; 黃蕊素萼,照耀漣漪,花罷結尖角數,角彎翹如龍爪,故又名龍爪菜”。而學界直到1934年才正式為其命名,海菜花的拉丁名是Ottelia acuminata,Ottelia意思是像水中的車前葉,acuminata則表示它葉片是漸尖的,這個名字展現了海菜花的葉片特點。

網紅“水性楊花”在滇池的消失之謎

圖片來源:秋西拍攝

倘若時間倒回個60年,想要刷海菜花本不必到瀘沽湖的,雲南昆明的滇池曾經也是海菜花種羣大量分佈的湖泊,而70年代末,海菜花的天然種羣完全從滇池消失,關於滇池海菜花的記憶已然成為了昆明老一代人的黯然回憶。

從滇池消失的“水性楊花”
網紅“水性楊花”在滇池的消失之謎

滇池風光 圖片來源:mini.eastday.com

滇池是雲貴高原湖羣中面積最大的湖泊,滇池分為草海和外海兩部分。20世紀60年代以前,海菜花羣落在滇池佔有顯著地位,當地漁民在海菜花盛開的季節,將滇池稱為“花海”或“花湖”,並且會採集海菜花的花葶和佛焰苞炒吃、與芋頭做湯或者製作成海菜醡,一道著名的菜餚海菜花芋頭湯讓食客們唇齒留香。

網紅“水性楊花”在滇池的消失之謎

海菜花芋頭湯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

然而突然間人們發現,滇池的海菜花越來越少,直到1976年左右完全消失。這一度成為昆明人和植物生態學者們十分關心的問題,為了探求可能的真相,學者們對滇池近幾十年的重大歷史一步步地進行梳理分析,得出了導致海菜花消失的幾個原因。

首先是圍湖造田。為了向大海要糧,滇池主要海灣被填平,使海菜花生長的地方變成了陸地,海菜花羣落生長的面積必定因此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海菜花產量也不斷減少。

其次是環境污染因素。隨着工業化的不斷髮展,排放入滇池的污水大量增加,間接影響了海菜花的生長髮育。輿論中存在大量猜測,認為水污染是導致海菜花消失的主因,其實不然。因為七十年代末,並非滇池水質快速污染的階段,再考慮到海菜花的生物學特性,可以推測滇池的水污染可能只是海菜花減少的誘因。

近些年的不少動植物專家的研究推論認為,外來魚類的入侵與氾濫可能才是滇池海菜花消失的真正原因。1957年起,昆明市水產部門連年向滇池投放大量草魚,這對滇池的生態系統而言,是一種外來的非友好生物。這一外來户不僅生長繁殖超過許多本土物種,並且食性只有植物,而且特別喜歡吃海菜花,使得原有的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再加上圍湖造田和水污染的雙重打擊,海菜花終究遭受了滅頂之災。

海菜花消失背後的生態環境危機值得我們深思,我們要持續關注並付諸行動,以保護好和海菜花一樣美麗的生物,減輕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的負面影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7 字。

轉載請註明: 網紅“水性楊花”在滇池的消失之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