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
筷子
在中國,書桌上不得不提的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在餐桌上不得不提的就是筷子。在亞洲地區,使用筷子的國家也不少,如日本、朝鮮、越南、韓國等國家,西方與歐洲在很多年前也已經引入了筷子。法國還專門設立了“筷子博物館”,裏面收藏了上千種不同的筷子。
如今,不論在哪個國家,基本家庭都會備有筷子。筷子已經成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物件。那麼,究竟筷子是怎樣發明的呢?
傳説,商紂王脾氣陰晴不定且殘忍弒殺。在飲食上,他尤為挑剔,今天嫌棄雞湯太燙,明天説魚肉不新鮮,後天又是佳餚冰涼無法入口。於是無數御廚成為他的刀下冤魂。寵妃妲己也知道“伴君如伴虎”,況且這還是一直暴躁且十分挑剔的“虎”。所以每一次飯前,她都會事先嚐一嘗,免得觸了紂王的眉頭。
紂王妲己
但是百密一疏,有一次,妲己嚐到佳餚太燙,但是還未招呼人換菜,紂王便已到了門口。妲己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好辦法——將自己頭上的簪子取下,將菜吹了又吹,直到温度適合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本就荒淫無度,見此行為,對妲己更是越發喜愛,於是便下令為其特製了筷子,這便是筷子的雛形,後來自宮中流入民間。
也有人説筷子是大禹發明的。由於大禹一心撲在治理水患上,經常只能在野外進食,為了節約時間,飯剛做好就得吃。但是剛出鍋的飯菜又十分燙,於是他便隨手摺下兩根樹枝吃飯。
馬王堆漢墓出土竹漆筷子
但傳説畢竟只是傳説,我們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這是真是假。但我國如今出土的最早的筷子便是在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目前已精確的是,我國的筷子從創造到如今已約3100年。
在筷子出現之前,勺子已經存在了近5000年了。在這段漫長了歷史中,勺子總是有用來吃半流質的粥和熱騰騰的飯,是中國飲食的一個重要器具。直到筷子出現,勺子和筷子開始進行分工,先秦時已有明確的分工——勺用來吃飯,筷子則用來在熱湯中夾菜。
青銅酒勺
關於筷子,我們在文學作品中也能找到很多影子。
在先秦時期,筷子被稱為“梜”,《禮記》中也寫到:
“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
到漢代時,被更名為“箸”,這是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最多的叫法。
《禮記·曲禮》中記載道“今人或謂箸為梜”;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也有記錄“紂為象箸,而箕子唏”;
《隋書·萬寶常傳》也寫到“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工商畢備,諧於絲竹”;
李白也曾寫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但是江南沿海一帶的漁民十分忌諱這個讀音,因為“箸”與住同音,而漁民如果不能出海打撈的話,全家的都要捱餓,對他們來説是一個不吉利的詞,所以他們乾脆不叫箸,而是叫“筷”,討一個彩頭。慢慢的,許多人都開始稱“筷”。明代之後,朝廷正式更名為“筷”,這個叫法流傳至今。
那麼筷子是什麼時候走出國門,遍佈亞洲文化圈的國家呢?遺憾的是,歷史上對於筷子的外傳並沒有十分詳細的記載。但一個來自煙台的小外交故事,或許能告訴我們筷子是如何發展擴大的。
在我國處於隋朝時期時,日本還處於封建社會的初期,制度、經濟、政策的各方面發展都是不完善的,於是聖德太子急需幫助,而作為亞洲大地繁榮發展的中國自然成為了他們學習的對象。或許我們眾所周知的是遣唐使,在派出遣唐使之前,日本就已經意識到學習中國的必要性。也就是隋朝時,聖德太子便派出遣隋使來到中國考察學習。
日本遣隋使團
在隋煬帝的大業三年,也就是公元607年,日本派出了第二次遣隋使。由小野妹子帶領幾十個人,由日本出發經過朝鮮半島,沿着渤海到達所屬煙台蓬萊島,在這裏登陸後,穿過山東半島,再經過河南開封,最終達到隋朝的東都洛陽,拜見了隋煬帝,隋煬帝也十分熱情地招待了使節。
待到考察結束,小野妹子一行人準備遠渡重洋,啓程返回日本時,便提議讓隋煬帝派出使節一同回訪日本,隋煬帝也答應了。於是派出以裴世清為首的答禮使團,隨小野妹子一行人原路返回日本。日本得到裴世清回訪的消息後,對於使節團的到來,給予了十分熱情的款待,數百人在碼頭迎接到來的使節團,載歌載舞,十分熱鬧。
裴世清
裴世清一行人舟車勞頓終於來到了日本的國都奈良。當時身為攝政大臣的聖德太子招待了使節團。令裴世清十分驚訝的是,餐桌上居然擺放着中國的筷子,而聖德太子及幾個手下的大臣也能十分熟練的使用筷子。
其他的歷史現如今已不可考了。但是我們已經能知道,在607年之前,中國的筷子就已經傳到了日本,但更多的歷史真相早已埋沒在時間裏。
一、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慾
每個朝代,筷子規格都是不一樣的。根據已出土筷子推測,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筷子長為17釐米;唐朝的筷子約有29釐米,最長的還有33.1釐米,春秋時期的筷子約為17~18釐米。
明代梁莊王墓出土銅筷子
如今我們使用的筷子一般是七寸六分長,大約25.3釐米,這是使用起來最舒服的長度。筷子是一個費力槓桿,過長的筷子用起來比較吃力,過短的又不方便夾取食物。而且七寸六分意味人有七情六慾,以此來表明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二、形狀對應天圓地方
筷子是一頭為圓,一頭為方。圓代表着天,方代表着地,對應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的世界觀。更巧妙的是,這樣的設計不僅僅體現中國古人的觀念,實踐性也十分好,當我們把筷子平放在碗上時,筷子也不會滾動。
三、筷子的使用對應陰陽變換
中國人十分崇尚陰陽、太極。太極、陰陽皆是一分為二,象徵着世間的人、事、物都是一體兩面,而陰陽結合則是完美的結果。在使用筷子時一根主動、一根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這就是太極中所謂的“兩儀之象。”而主從可互換,主動可變為從動,從動可換位主動,此為“陰陽變換”。
清代筷子
四、筷子中的八卦文化
八卦也是中國文化中不得不提的。八卦分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先天八卦乃是乾、兑、離、震、巽、坎、艮、坤。後天八卦為休、生、傷、杜、景、死、驚、開。筷子為兩根,屬於兑卦,兑指口;又為木製作,又屬於巽卦,意指入,吃飯時,用圓的這頭夾菜,正應對了“民以食為天”這句話。
五、筷子中藴含了古人對世界關係和人生的看法
在使用筷子時也極為講究:拇指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筷子中間,也就是八卦中所説的“天地人三才之相”。無名指與小指居於下方,意指地道,象徵着無權無勢的廣大百姓,必須相互扶持,代表着獨木難成舟,人在世界上不能只靠自己;拇指與食指居於上方,意指天道;中指居於中間,象徵着作威作福、發號施令的執政者,説出了中國古人對人與世界關係的理解。
象牙筷子
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解釋持筷姿勢,五指中中指最長,意指人為萬物靈長,但卻處於兩筷之間,象徵着中層領導,亦或是人到中年,上有官威,下有民怨;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幼子嗷嗷待哺,乃體現出中國古人對於人生的看法。
中國對使用筷子的禁忌也非常多:三長兩短、仙人指路、品箸留聲、擊盞敲盅、執箸巡城、迷箸刨墳、淚箸遺珠、顛倒乾坤、定海神針、當眾上香、交叉十字、落地驚神,這十二種禁忌是我們尤其需要注意的。
筷子不僅僅是餐具,更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神聖代表。
這雙筷子,歷經3000多年,來到了我們的世界。這是一雙筷子,但這又遠甚於筷子。
這雙筷子,不僅僅是中華民族餐桌少不了的餐具,更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人民的智慧結晶,古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陰陽、太極、八卦,無一不是在這雙看似不起眼中的筷子中表現出來的。
但是漸漸的,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交融中,是否我們都已忘記了我們的根?許多崇洋媚外的中國人拋棄了筷子,拿起了刀叉,可世界正在學着使用我們的筷子。
中國人説一雙筷子,外國人説兩隻筷子,他們用着筷子,卻並沒有真正懂得筷子的意義。我想不論身在何方,筷子便是鄉情,也是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