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點評餘秋雨:是我的晚輩,寫的根本“不入流”,不配稱作家

王朔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了,是我國非常出名的作家,也是很出名的編劇。知道王朔的人,也都知道他十分的真性情,王朔這一點讓人又愛又恨,愛的是真性情他個人才華,恨的是他把人家不願意説的全説了。

在自己所在的作家圈,編劇圈裏,王朔懟過的人,真的太多了,而餘秋雨也是其中之一。

王朔是一個直言不諱的人,在一次訪談中,王朔先生談到了餘秋雨,他説,餘秋雨的東西説穿了,就是傳統文化的瓊瑤,他是用瓊瑤的方式解釋傳統文化。

在王朔的眼裏餘秋雨頂多算是一個遊記作者,還不能稱為是作家。並且聲稱他的作品在文學界真的是不入流,寫點遊記什麼的完全沒有意思。

就餘秋雨這麼個文風,這麼寫東西,這麼冒充文化的人,好像還不多見。餘秋雨在文學界真的不入流,寫點遊記,那叫作家嗎?一個小説沒寫過,你配稱作家嗎?根本不入流!

他是一個連小説都不會寫的人,搞一點散文的東西配稱作家嗎?很多人喜歡都把他叫青春作家,誰沒有年輕過,都是情懷的東西。而且現在的餘秋雨也不能稱為青春作家了,他還在玩這一套,早就過時了,更何況現在的年輕作家搞得都比他地道多了。

王朔覺得餘秋雨寫的遊記也不過如此,無法稱作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人,只能算“冒充文人”。王朔的説法明顯的指出來餘秋雨的本質是不夠純粹。

後來,王朔被提名榮獲上海文學獎,很多評委覺得王朔並不夠資格,餘秋雨站出來為他力排眾議,讓王朔獲獎。

對此,王朔説:“誰要獎了?誰認識他啊!我不認識你,你沒名氣,我是你前輩啊,説你幾句怎麼了?這麼不樂意!”

庸一生比較少夸人,但提到餘秋雨卻不吝嗇讚美之語,而且誇的非常“大膽”。

金庸先生説:“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説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裏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金庸先生把餘秋雨和魯迅並列,可以説是極高的評價了。

散文大家余光中也曾經説過:“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餘秋雨的成名之路確實比較坎坷,因為各種不好的評價,還有自己小16歲的妻子,很長一段時間,餘秋雨都是輿論的眾矢之的,餘秋雨對此很直接地表示,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寫了很多暢銷書。

據2002年統計數據,國內近十年來的十大暢銷書中,餘秋雨一人獨佔了三本。最火的當屬《文化苦旅》。

餘秋雨是在仕途通暢的90年代,拒絕領導一切挽留,辭去所有行政職務後,開始行萬里路,只為成一卷書。

比起閉門造車的作者,餘秋雨身體力行,用雙腳去丈量華夏大地的地理經緯和歷史縱深。從都江堰到莫高窟,從沙漠隱泉到陽關白雪,從西域喀什到風雨天一閣。

給了萬千讀者一個不出家門,便能和祖國大好河山相看兩不厭的機會。

錢鍾書先生曾説:“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一個郵差。”

而當你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後,你就會更加明白,讀書是另一種形式的遠行。

《文化苦旅》每一段每一句都精心打磨,語言上近乎無可挑剔,形成了他獨特的文化大散文風格。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讀《文化苦旅》這本書,如同進行一場思想的穿越,在跟隨着餘秋雨的筆觸暢遊名山大川的同時,尋求中國文化的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脈絡,難怪不少網友將該書稱之為“行走的哲學”。

賈平凹説:“餘秋雨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二十多年來,《文化苦旅》一書,收穫了無數榮譽:它是上海讀者投票評選出的三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文學書,是全國文學書籍十年排行榜前10名,甚至是全球華文書籍十年排行榜前10名!

它還被選為全國中學推薦次數最多的課外讀物,中國家長郵寄給留學子女最多的一本書,以及新課標中學課外閲讀推薦書目,多篇文章入選北京市高中語文課本,是大師寫給孩子們的人文精神啓蒙書。

如果你的人生只能讀一本書,那一定就是《文化苦旅》,生活就像是旅行,一路上能能遇到各種風景,同時也有風雨。人生是一場苦旅,走久了,才知道倦累。

這本經典的《文化苦旅》現在618之際僅僅只要36元!不過一頓飯錢,帶你領略萬里路上的風光美景,人生路上的泥濘彩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02 字。

轉載請註明: 王朔點評餘秋雨:是我的晚輩,寫的根本“不入流”,不配稱作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