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融於中國傳統美學的人;他巧妙地借用寫兒女私情的句子來講人生三境界;他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樑,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他就是王國維,對他來説,做學問是一生的全部工作和事業。
王國維,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摘自他的作品《人間詞話》,他從古人描寫兒女私情的詩句中提煉出“懸思——苦索——頓悟”,用以表現治學三境界,把詩句由愛情領域推繹到治學領域,賦予其深刻的內涵。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北宋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户。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原意説“我”上高樓眺望所見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王國維卻將此句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有執着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此一境界,乃對人生的迷茫,孤獨而不知前路幾何。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北宋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原詞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無悔,王國維卻用它表達對事業、理想,要執着追求,忘我奮鬥,為達到成功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此一境界,乃在奮鬥的道路上,即使困難重重,也要繼續追逐,無怨無悔。第三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原詞是表明作者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峯迴路轉,王國維卻指在經過多次周折和多年磨練後,就會逐漸成熟起來。能明察秋毫,豁然領悟,達到最後的成功。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夠積累後,量變成為質變,不經意間已追逐到了。國學造詣極高 卻沒讓子女繼承“衣缽”
王國維共有六兒兩女,在那個時局動盪的年代,自己、家人和朋友會遭遇怎樣的命運,一直是他的心事。他深感那時要做一名學人很不容易,不但要經受時局動盪導致的顛沛流離和衝擊,還時常為生計所困。所以,國學造詣極高的他,沒有讓任何一個子女繼承“衣缽”。長子去考海關,次子去考郵政……他希望兒女們都能憑藉一技之長,不至於為生計擔憂。十月革命爆發,看到俄國覆亡,王國維認為禍將及我,中國“恐以共和始,而以共產終”;“五四”運動熱潮席捲全國,上海掀起“三罷”他心緒惡劣。王國維告誡孩子們切莫參與青年學生活動,並致信友人羅振玉,説此次運動“有國際競爭,有政爭,最可怕之社會運動恐亦有之……大亂將隨之矣。”從東瀛到清華
王國維字跡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政府解體,王國維攜全家隨羅振玉東渡日本。他每日與藏書古物為伴,晨夕不倦地治學,不但寫出《宋元戲曲考》等著作,還在甲骨文、金文和漢簡的研究上取得諸多建樹。
王國維(左一)等人合影王國維經濟不能自主,生活主要依賴友人羅振玉資助,一大家人漸覺費用不裕。早在“百日維新”和“詔廢八股”時,他就感到非專門之學恐不能餬口。那時的他就常依賴友人資助,或就職於不喜歡的地方。國內不斷傳來的動盪消息時常讓他擔憂,再加上不願再拖累好友,所以他決定回國。1916年,王國維回國到上海哈同花園內任職。他對那裏並無好感,但為了養家,也為了利用哈同花園內收藏的古物和文獻做研究,才在那工作。此外,他還兼職為別人整理藏書,參與《浙江通志》編撰,以增加收入彌補子女上學費用。1925年清華國學院成立,在梅貽琦等人努力下,清華園為一批學人營造了安寧的治學環境,王國維的一生成就,也在這裏達到巔峯。
清華國學研究院
1926年,大兒子的病逝對王國維打擊很大,他再無笑顏。之後不斷傳來關於北伐的傳聞更讓他憂心,直到馮玉祥的兵鋒指向北京。
幾年前,正是在馮玉祥部隊的“保護”下,紫禁城內任職南書房行走的王國維被迫“護駕”遜帝溥儀出宮。當“社會運動”來到北京,他會有怎樣的遭遇呢?
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湖自沉。法醫在其衣袋中找到他寫給三子的遺書,紙已濕透,但字跡清晰: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
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藁葬於清華墓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託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於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不至餓死也。
王國維墓地家人依了王國維的意思,沒請風水師擇墳,也沒挑選吉日,在清華園外買了塊地把他埋了,四面都種了樹。死因成謎:先生“殉文化”王國維的死因到現在仍是不解之謎,關於他的死因有很多説法,包括“羅振玉逼債説”、“羅振玉帶回女兒説”、“殉清説”、“時局逼迫説”等。但據王國維的女兒介紹,王國維自殺導火線是大兒子突然病逝,大兒媳又被其父帶走,所以受到打擊。
王國維與羅振玉有研究者認為,羅振玉“逼債”説難成立,商承祚“妻妾受辱”説也靠不住。從他遺書上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可以看出,陳寅恪之“殉文化”與梁啓超論王國維死因相接近,因而“殉文化”之説最接近本真,被後世研究者所贊同。關於留辮子: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王國維生活的年代,許多人都剪了辮子,但他一直留着。他的兒子説:父親不重視儀表,頭上一頂瓜皮帽,一年四季都是長袍,只穿布鞋。那時清華園裏西裝革履的人很多,但父親卻永遠是這套裝束,辮子是他的標誌。
當時有不少人被北大學生剪了辮子,王國維常出入北大卻安然無恙。原因是很多學生都認識他、仰慕他並愛戴他,所以沒人忍心侵犯他的尊嚴。
王國維卧室
每天早晨漱洗完畢,王國維妻子就替他梳頭,有次妻子忙,或有什麼事煩心,就嘀咕他説:人家的辮子全剪了,你留着做什麼?他説: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其實,王國維自日返國後,在其中任何時候剪去辮子都會成新聞,但那決不是他所希望的。從他保守固執的個性來看,以不變應萬變是最自然的事。這或許這就是他回答妻子話的含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