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文/圖
乾淨整潔的鐵質書架上,放着時下正盛行的書,書報閲覽室的門口報架上,掛着10多種當天或近兩天才到的報紙。這些書報,就靜靜地等待每一位讀者的取閲。
91歲的陳華琪老人,是這間書報閲覽室的主人,與其説是主人,倒不如他是這間書報閲覽室的“知識擺渡人”,將最新、最前沿、周圍羣眾們最迫切知道的消息,一點一點地從閲覽室之外,搬到閲覽室裏。
歲月在老人的臉上留下了白髮、留下了皺紋,卻無法帶走他對知識的渴望,這些年來,陳華琪老人用他“知識擺渡人”的身份,不但自己讀書看報,還和周圍的老同事、鄰居們一同分享。
年齡最大的讀者楊太春老人今年已經98歲,這個簡易的書報閲覽室於他而言,就是一個“家”,一個讓心安家的地方,“我每天都來看書看報,聽他們講國家大事、抗疫政策,我一點兒也沒和時代脱節。”年齡雖然大,但精神頭卻很足。
4月3日,慢新聞記者來到這間位於大竹林老街原重慶第二建築材料廠家屬區的門面,找到了陳華琪老人。
68歲的讀者楊世榮形容陳華琪老人的這間書報閲覽室是社區的精神之光,陳華琪老人告訴慢新聞記者,只要有一位讀者,自己就會把這間書報閲覽室開下去,讓更多人的心在這裏“安家”。
▲報架上的報紙
退休老人最奢侈的支出
是每年訂兩份報紙
今年91歲的陳華琪老人,出生於1930年,老家在四川綿陽,1950年,陳華琪離開故鄉,成為一名軍人。1952年,老人從部隊轉業。
轉業後,老人來到了重慶第二建築材料廠,成為廠裏的一名普通員工。
在家的時候,陳華琪讀書就很厲害,高二畢業的他,在那個年代算是有文化的人。進入廠裏以後,搞過廠裏的政治宣傳,當過幹部理論學習輔導員、子弟校老師、工會主席、黨委宣教科長、黨委辦公室主任……
1991年,陳華琪老人退休。
空閒下來的老人依然喜歡到單位上去看書看報,他發現,閲讀已經成為影響到自己生命中的一種習慣。
2005年,為了延伸自己的閲讀習慣,更為了看報自由,當時月退休金不過1000多元的他做出一個奢侈的舉動:每年訂兩份報紙。
當年訂報的價格在每年150元左右,兩份報紙就要花掉他300元,“我買衣服舍不得、吃得過得去就行了,但看書這件事情,絕不節省。”
自那以後,陳老的閲讀生活,開始有了轉折。
▲閒暇時整理一下書架
簡易棚下搭閲讀區
看報成了老廠區的風景線
也許是工作成就的喜好,陳華琪不但喜好自己看報,還喜歡和大家一起分享,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還會一起討論。
為了拓寬讀報的人羣,2005年開始,陳華琪老人每天都會帶着自己家裏訂閲的兩份報紙,到廠區附近臨時搭建的一個屋檐下和大家分享讀報。
今年67歲的張光明也是第二建築材料廠的老職工,退休多年,張光明依然記得當年在臨時棚下看報紙的情形。
“沒有板凳,陳老師就去挨個借,借來讀完報紙後,又用乾淨抹布抹好了給別人送回去。”一來二去,周圍的人都熟悉了這羣讀報的人,每到讀報的時候,就會有熱心人把板凳放在這裏,供大家讀報,讀完報紙的老同事們,又會把板凳物歸原主。
這些年,張光明的眼睛越來越不好,看字越來越模糊,但不管陳老師的書報閲覽室搬到哪裏,他每天風雨無阻,都會去坐一會兒。
“眼睛不好,就聽他們説,説的東西我能記下來。”抗疫的知識、國家的政策、打疫苗的須知……幾乎當下最熱門的話題,張光明都瞭然於胸,“最近號召60歲以上老人去打疫苗,我也要積極去把疫苗打了。”
那時的書報閲覽棚雖然簡易,卻像一盞燈塔一樣,照亮了許許多多人的內心。
▲98歲讀者楊太春(右)説因為一直堅持讀書看報,所以把這裏當做一個家
廠裏給了間門面
他把這份“事業”越做越大
2010年,陳華琪原先工作的廠為了支持老人帶動大家讀書,專門騰出一間門面,讓陳老帶領大家一起看報紙。
如今,這間門面已經斑駁不堪,捲簾門鏽跡斑斑,透過捲簾門看,裏面的牆壁也因為漏雨變得黴跡斑斑,但在那裏面度過的7年時光,是陳華琪覺得最快樂的時光。
“搬進來以後,我們有了板凳了,大家隨時隨地來,都有坐的地方。”陳華琪説,自己還是堅持每年出錢訂兩份報紙,在此基礎上,公司又訂了三份其他的報紙,報紙的種類從都市報延伸到健康和醫療類報紙,看報的人從老年人到中年人,大家探討的話題,從國家大事、居民醫保、社會發展再到自己養生,幾乎應有盡有。
而讀報最大的好處,是豐富大家的知識面。
今年98歲的楊太春老人就是一位忠實的讀者,讀書看報,不但讓他沒能與時代脱軌,還有很強的防騙意識。
“那些主動喊我爺爺、推銷保健品的,我一律不得去,我沒錢去買那些保健品,也對這些騙局背後的套路,都一清二楚。”之所以清楚,是因為多年以來,楊太春從報紙上看到過警方揭露的保養品騙局。
《參考消息》《青年文摘》《南方週末》都是楊太春最喜歡的報刊雜誌,“特別喜歡《南方週末》的文章,寫得通俗易懂又能讓人讀着上頭。”
2017年,由於原門面漏水嚴重,在現兩江新區鳳溪沱社區的幫助協調下,陳華琪老人和他的書報閲覽室搬到了另外一個門面。
▲陳華琪老人的書報閲覽室裏坐着的全部是年紀比較大的讀者
這裏是心的“家”園
書報閲覽室成居民的知識寶庫
4月3日,慢新聞記者來到了陳老的書報閲覽室。
社區的鄒忠渝書記走進書報閲覽室,和讀者們聊起天來。
“最近需要看什麼書啊?陳老師?楊老師?”
楊世榮想了一下回答:“《民法典》,最近最熱門的就是這個。另外,我是一個黨員,也想看看《中國共產黨簡史》這本書。”
鄒書記在手機上記錄下來,“《民法典》我有一本現成的,回頭就給您送過來。《中國共產黨簡史》這本書要稍等片刻,我們一旦拿到了,馬上也會給書報閲覽室補充進來。”
得到鄒書記的答覆,幾位坐在閲覽室裏的讀者滿意地笑了。
為了改善大家的閲讀條件,今年年初社區出資改造了這間書報閲覽室,不但將三面牆壁全部進行了裝飾,地面還安裝了防滑的地板,還隨時都有書報補充進來。
陳華琪老人告訴記者,以前自己出錢訂報紙,現在社區出錢幫忙訂報紙,自己就像這個書報閲覽室的“知識擺渡人”,將一批批讀者,從知識渴求的這一岸擺渡到豐富知識的彼岸。
▲老人最喜歡的獲取知識方式是看報
為讀者點亮心“燈”
只要有一人看報就會一直辦下去
據瞭解,鳳溪沱社區目前常住人口只有1500餘人,而在這個書報閲覽室裏面讀書看報的,又以老年人為主。
楊太春老人今年已經98歲高齡,但身體硬朗,愛好閲讀。
愛人去世了30年,老人的人生並沒有想象中的孤獨,沒有這個書報閲覽室之前,他每逢盛夏,都會被家住漢渝路的女兒接過去住一段時間,沙坪壩漢渝路到重慶圖書館近,老人每天開門就去,關門才離開。
“書海的世界,讓我忘記了很多的煩惱,也忘記了孤獨。”後來,有了陳華琪的書報閲覽室,老人索性天天都去讀書看報。
老人雖然不會用手機,但大腦裏的知識卻一點兒也不比玩手機的人知識面窄,“只有讀書看報,才能讓我的人生不落伍、不入俗。”老人如今依然生活能夠自理,一個人居住也怡然自得。
眼睛不太好的張光明雖然看書看報的時間不多了,但他是這裏忠實的“聽眾”,善於聆聽更善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思想碰撞才能出火花,以前生產是這樣,現在學習還是這樣。”
而在記者看來,陳華琪老人的這間書報閲覽室,更像是社區裏的一盞心燈,它一直照亮着人們不斷地前行。
陳老告訴記者,這個書報閲覽室會只要有一位讀者,他就會堅持開下去。
▲陳老説,這個書報閲覽室只要有一位讀者,他就會開下去。
記者手記:
點亮人生的“心”燈
他幾乎燃盡了自己的一生
照亮別人的人,一生都在燃燒自己。
楊世榮既是這間書報閲覽室的讀者,也是陳華琪老人的學生。楊世榮説,自己的父母就是第二建築材料廠的職工,自己也在子弟校讀書,當年,陳老師教自己,很多地方都影響着自己的前進。
長大以後,楊世榮參軍到了部隊,為了支持學生學習,陳老還會定期給他郵寄書,書上簡單寫上幾句:無論何時,都別忘了學習。
被陳老師影響的楊世榮,在部隊入黨,如今48年黨齡的他,養成了讀書看報的好習慣。
能有今天,楊世榮覺得,陳老師影響了自己的一生。
1980年入黨的陳華琪非常珍惜自己的黨員身份,“我退休了,能為大家做的事情不多了,但我希望這個書報閲覽室,就像他們的家一樣,什麼時候想回來,就回來,讀書看報永遠是我們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