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基尼斯認定中國最大的村門在這裏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休閒

生活晨報全媒體記者 梁耀華 運城報道 位於河津市西北方向的龍門村,小橋流水,樹木參天,綻放出無盡的魅力美得讓人心醉。

初冬時節,記者來到龍門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長81.6米、高20米,形如一道彩虹的門樓,門樓上方兩條金色蛟龍與數條銀色的鯉魚,交相輝映,穿雲破霧,這座門樓,被稱為“鯉魚跳龍門”。

2006年5月,經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鯉魚跳龍門”是中國最大的村門。

龍門廣場中,有一尊大禹石刻雕像。這尊雕像,大禹頭戴斗笠,右手握“玄圭”(一種黑色的玉器,上尖下方,古代用以賞賜建立特殊功績的人),揮動左手,似乎正在指揮人們鑿山疏水。

大禹石刻雕像前方是圓形噴泉池,池中央,突出的紅色大理石台面上,屹立着一尊不鏽鋼雕塑“鯉魚跳龍門”。五條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鯉魚,騰空而起,劈波斬浪,直向蒼穹。

龍門村還有一座禹門口公園,公園內曲徑通幽將亭台樓榭串聯起來,花壇錯落有致,池水清凌,讓人感到幽靜舒雅。

誰曾想龍門村這個昔日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在黨委書記原貴生的帶領下,變得景美民富,已是人人嚮往的地方,待春暖花開時,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鄉村裏,感受田園之美。

黃河龍門景區:歷史邂逅風光這裏風景如畫

從巴顏喀拉山北麓蜿蜒而下的黃河,穿過野狐峽、龍羊峽等峽谷,從晉陝大峽谷南端的龍門衝出,浩浩蕩蕩奔向下游,時而水撞晉岸,時而水漫秦池。

龍門,黃河的咽喉,因“兩崖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而得名。這裏留下了美妙動聽的傳説、不朽的歷史詩篇,還有雄渾壯觀的自然景觀。置身其中,撲面而來的文化氣息,帶你穿越時空。

初冬時節,記者從河津市清澗街道龍門村出發,向附近的黃河龍門景區行進。尚未進入景區,蔚為壯觀的禹門口黃河大橋便映入眼簾。歷時4年建設而成的禹門口黃河大橋,全長4.45公里,大橋主跨565米,為鋼—混結合梁雙塔雙索麪斜拉橋,索塔高171.3米。今年9月18日,這座大橋正式通車,成為晉陝之間新的交通大動脈。

禹門口黃河大橋往北數百米,便是龍門鐵橋。這座鐵橋從建成至今雖已多年,但依然是列車往來晉陝兩地的通途。

在龍門鐵橋南側,記者搭乘快艇溯流而上,只見黃河龍門段兩岸壁立千仞,形如門闕。“禹鑿龍門”“魚躍龍門”的傳説就發源於此。在這裏,“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的狂濤景象,令無數遊客嚮往。唐代大詩人李白過龍門赴幽州時,留下了“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的千古絕唱。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0師、129師先後從龍門渡河奔赴抗日前線,白求恩由龍門前往延安。解放戰爭時期,王震所部以及華北野戰軍第十九兵團經此揮師大西北。因此,龍門有了光榮的歷史光環,鐫刻着紅色基因。

如今,矗立在黃河岸邊的一尊尊雕像,再現了70多年前解放軍渡河時的情景,使得紅色文化得以延續傳承。

羣山夾道的晉陝大峽谷裏,滾滾濁浪從山間奔突而來,讓人倍感黃河的力量和雄渾。險要的地勢和壯美的風光交相輝映,當仁不讓成為遊人流連忘返的美景。

從龍門向北行5公里就是石門。滔滔黃河從寬僅60米的石崖中泄出,故而得名石門。石門上下,壁立如削,水流湍急,山色波光,美不勝收。

返回龍門,棄船登山抵達觀景台,既可領略黃河衝出龍門、一瀉千里、勢不可擋的恢宏氣勢,也可觀看晉陝大峽谷的壯觀景象。

除此之外,設在山頂的玻璃棧道、高空滑索等娛樂項目,也帶給遊客不一樣的體驗。此時的龍門,在別樣的冬韻裏孕育着生機和希望。目及所處,一幅幅如畫風景呈現在眼前,留白、光影都恰到好處。船行峽谷中,漫步觀景台,讓我們一起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驚歎黃河沿線的雄奇壯觀、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