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初秋的洪澤湖,碧波萬頃,河畔蘆葦隨風起舞。美國建築師亞當·布里爾哈特和來自剛果的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葉烈澤近日來到位於淮安市洪澤區的洪澤湖畔,走訪上岸轉型的漁民,探尋這些年江蘇生態文明建設中對人與家的關懷。
初識:“日子紅火的岸上人”
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曾經,洪澤湖畔密密麻麻停靠着7000多條住家船,近2萬漁民的生計,就靠着湖內豐富的水生資源來維繫。如今,湖上的漁民都已退捕上岸,昔日漁船之間漁網相連的景象也早已不見。
這裏究竟發生了什麼?這些漁船為什麼不見了?船上的人都去了哪裏?亞當十分好奇,想了解他們的現狀。
凌晨五點半,天色似亮非亮,洪澤區水產批發大市場卻已人聲鼎沸。拉貨的小車你來我往,招呼聲此起彼伏。卸下堆成小山包樣的網兜,取出螃蟹,稱重,打包,裝箱,這裏的人們忙碌不已,臉上笑容燦爛。
來自洪澤區洪祥村的螃蟹養殖户楊俊如,送來的螃蟹是公認的高品質。“去年養螃蟹賺了將近35萬元,今年感覺會賺更多!”楊俊如就是退捕上岸的漁民之一。趕完早市,他便騎上電瓶車,回到家中休息。“在他身上,我幾乎察覺不出漁民的氣息。”亞當説,“現在他是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岸上人。”
傳統:一條船一家人一輩子
漁民生活在湖上,船就是“家”。楊俊如小時候,家裏只有一條小破船,一家10口人全部擠在一起,生活很不方便。以前,幾艘船靠攏在一起,組建成一節臨時課堂,這便是楊俊如這代人上學的方式。“為了讓孫子孫女接受好的教育,我兒子五六年前就主動上岸了。”楊俊如説。
今年60歲的楊俊如,已有40年的捕魚經驗。“捕魚工具越來越先進,經濟好了,買魚的人也多了。運氣好的話,一天就能賺一兩萬塊。”楊俊如説。交談間隙,葉烈澤拿出畫筆,記錄下了洪澤湖和岸邊停靠的船隻。
雖然漁民口袋裏的錢多了不少,但過度捕撈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實現生態環境穩定,近年來洪澤湖的生態治理強力推進。2020年,江蘇省政府發佈文件,宣佈從當年10月10日零時起,洪澤湖省管水域全面實施10年禁漁。自那時起,楊俊如這樣的漁民生活發生了變化。
上岸:借力置家,創業轉型
“在湖上漂了大半輩子了,洪澤湖就像是我們的家一樣,政府要對它加強保護治理,我們肯定都支持。”洪祥村146户漁民在留戀中轉身上岸。
但是,船沒了,住哪裏?不打魚,做什麼?政府扶持和個人努力齊頭並進,漁民上岸置家,開始創業轉型。
如今,楊俊如住在縣城一處居民小區裏,交通非常便利。樓房外觀雖不新,但室內窗明几淨,兩室一廳的房子裏,傢俱家電和各類生活用品齊全。
買下這套6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楊俊如用的是政府發放的漁船拆遷款、3萬元購房補貼和自家的積蓄。簡單裝修後,2020年12月,楊俊如和妻子搬進了岸上的新家。
對楊俊如的新家,亞當和葉烈澤這樣評價:上岸漁民有了新生活的起點。
為解決上岸漁民的生計問題,政府給符合條件的老人辦理了養老保險,為適齡勞動力積極開拓新營生。2020年9月,洪祥村黨總支書記找到一片塘口,帶領退捕漁民成立了水產養殖合作社,共同承包了430畝塘口,由捕轉養,發展大閘蟹養殖產業。合作社一開始採用股份制形式,楊俊如就是第一批參與的10名股東之一。經過一年的實踐,大家積累了一定的養殖經驗,也都很看好這個產業。他們將這430畝養殖塘口分包到個人名下,楊俊如承包了85畝塘口。
每天下午4點,楊俊如和朋友兩人一人開船,一人給螃蟹餵食,撒的飼料是玉米和小魚,葷素搭配。“日子安穩多了,我覺得有奔頭。”説着,楊俊如又騎上一輛運送飼料的電動三輪車,前往不遠處他承包的另一塊塘口。
“捨得”:守護共同家園
十年禁漁,是為了讓洪澤湖休養生息,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中國人的辯證觀很奇妙,我覺得這與中國傳統文化裏‘有舍有得’的思想很像,同時,我不難看出當地政府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決心。”亞當在筆記本上記錄下他的發現與感悟。
十年無漁,為的是年年有魚。目前,洪澤湖內監測到的魚類由48種增加到52種,魚類密度也有顯著增加。
保護生態環境,讓一代一代人幸福生活的權益得到保障,也恰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底藴。江蘇不斷探索生態治理和保障民生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2020年,江蘇省政府在宣佈實施10年禁漁期的同時,多渠道支持漁民上岸轉型。
對楊俊如這樣的退捕漁民來説,雖然小“家”的住所和生活方式有所改變,但“家”的含義卻變得更豐富。生態環境這個人類共同的大家園得到了保護,千千萬萬個小“家”得以長久地綿延下去。
作為建築師,亞當對生態保護背景下的江蘇漁民“船”與“家”的解構與重組,有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