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藏寶圖之金剛巷】金剛古宅憶流年

金剛巷不長,東西通道,因舊時巷中有一座金剛菩薩廟而得名。

第五站 金剛巷

金剛古宅憶流年

【刺桐藏寶圖之金剛巷】金剛古宅憶流年

金剛巷不長,東西通道,因舊時巷中有一座金剛菩薩廟而得名。

昔日,小小的金剛廟總是香火繚繞,廟裏住着一位蔣朗姑住持,到寺廟“串門”的信眾,用“聖盃”與佛交談。時序更替,住持西歸後,廟宇因被徵用而廢棄。

走進小巷,一路向西,尋訪深巷背後的傳奇。

巷中,一座紅牆小院,隔絕了世間喧囂,這裏是清末民初泉州名醫陳國珍的宅第。宅子深處,藏着石砌月洞門,藏着傳統私家園林,藏着令人驚豔的“碧水石虹”,拱橋下的那泓碧水,從清末流淌至今。

巷尾,一座民國洋樓,塵封了流金歲月,窗欞花磚,仿若穿越時光隧道,娓娓道出一段拼搏往事。賴金差和他的兒子們,開杉行,致了富,築起了家的歸屬。不忘本的他們,時常拿出柴米鹽錢,資助貧苦無依的人。

巷口,一座清末教堂,帶給信徒們信仰的力量。基督教派別中的“小羣”,在傳入泉州後,於1938年在金剛巷設立會址,而捐獻出房屋修建教堂的信徒,其善心和精神,與賴家人的積德行善一脈相通。

■本期執行:張素萍 陳小芬 王柏峯

洋樓曾是名劇取景地 園林呈現“碧水石虹”

【刺桐藏寶圖之金剛巷】金剛古宅憶流年

阿凡達/繪

【刺桐藏寶圖之金剛巷】金剛古宅憶流年

時光流轉,洋樓的磚瓦里,漸漸透出幾分滄桑。

【刺桐藏寶圖之金剛巷】金剛古宅憶流年

洋房的後落

【刺桐藏寶圖之金剛巷】金剛古宅憶流年

深潭上拱橋卧波,“碧水石虹”。

【刺桐藏寶圖之金剛巷】金剛古宅憶流年
【刺桐藏寶圖之金剛巷】金剛古宅憶流年

外牆上的“蝙蝠”浮雕,藴涵“福從天降”之美意。

【刺桐藏寶圖之金剛巷】金剛古宅憶流年

六角亭花磚

【刺桐藏寶圖之金剛巷】金剛古宅憶流年

斑駁的外牆難掩昔日輝煌

金剛巷22號

庭院“碧水石虹” 從清末流淌至今

金剛巷深處有一座紅牆小院,這是清末民初泉州名醫陳國珍的宅第。踏入小院,一道圍牆似把世間喧囂隔絕開來。寧靜清幽的小院,頗有幾分“禪房花木深”的意境。

宅子深處,深潭上拱橋卧波,這是從清朝流傳至今的“碧水石虹”殘景。陳家人守着這一坊間有名的傳統園林,以數代人的躬耕,傳承醫者仁心,譜寫杏林佳話。

昔日大洋樓

仿鼓浪嶼風格建造

踏上小徑,80歲的莊阿姨熱情地把我們迎進門。

這是一座三層高的洋房,前有庭院,花木葱蘢,散溢出濃濃綠意,桂花清香絲絲縷縷,浮動在空氣中。洋房已有近30個年頭,1992年改建洋房時,主人超前的審美觀與日復一日的細心養護,使它的內部裝飾歷久彌新。

1962年,莊阿姨作為“新嫁娘”從晉江嫁進陳家時,宅院並不是這番模樣。“以前是兩層高的洋樓,仿上世紀30年代鼓浪嶼建築風格建造的。”在莊阿姨的印象中,當年陳家洋樓很大,佔地面積約2畝多,前有石埕,後有花園,園裏的果樹多達十幾種。舊時的後花園,亭台池沼一應俱全,池中錦鯉浮游,園中花鳥如畫,一派私家園林景緻。

洋樓是莊阿姨的公公、清末民初泉州名醫陳國珍創建的。陳國珍祖籍泉州城東埭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學有所成的他前往廈門開了傢俬人診所。後來,陳國珍回到泉州城內金剛巷,買下巷中林氏古厝及大片土地,又請來建造師傅蓋了這座洋樓。莊阿姨回憶,洋樓原有的範圍很大,金剛巷的銀行宿舍和隔壁的婦幼保健院宿舍都曾是洋樓的一部分。

曲徑通幽處

藏“碧水石虹”美景

閩南人喜歡建功立業,有錢人家建大厝,一進兩進三進四進,沒錢的則版築個小土屋也不落下。選擇葉落歸根的陳國珍,把大筆資金拿來買地蓋樓,到了後期,資金有限無法十分顧及洋樓的裝修。1962年,莊阿姨嫁進來時,洋樓天花板開始剝落掉灰,但依舊擋不住洋樓的美。

這洋樓甚至吸引了電視劇《潘玉良》劇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劇組在多方踏訪後,最終選擇到陳國珍宅院拍攝。“劇組在廚房、後花園和我的房間取景,大概拍了半個多月,吃住都在洋樓裏。”當時莊阿姨房裏有一張雕花古眠牀,劇組拍攝時不小心弄斷了一根牀雕,不過陳家人並未放在心上。

當時,此劇女主角潘玉良由演員鄭振瑤飾演,在泉州拍攝期間,莊阿姨經常看到鄭振瑤在宅子的後花園散步。當時的後花園有個約150平方米的深潭,潭水綠油油的,一座石拱橋橫跨水面,依稀可見清代私家園林的綽約風姿。

“1992年改建時,水池北邊被填平,如今只剩下120平方米。聽長輩説過,公公買的是清朝文官的古大厝,石拱橋和園池都是清朝保留下來的。”莊阿姨帶領我們走進洋房的後落,繞過石砌的月洞門,眼前便是有名的美景“碧水石虹”。

初秋的深潭,老去的翠菱掩露青萍,綠透了一池錦水。陳國珍大兒子一家住在宅子後落,他們站在石拱橋上,揮舞着網兜,撈起翠菱和浮萍,準備在池中養魚。

貫通中西

陳家三代行醫濟世

陳國珍是泉州民間有名的醫生,他博採眾長,融匯中西,尤為擅長內科和小兒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在自家洋樓闢出一間房作診所,與主攻婦產科的大兒媳一起為醫患把脈問診。莊阿姨至今記得,陳國珍自行研發的一款名叫“胃特靈”的藥,在調理腸胃上療效顯著,因而備受患者熱捧,甚至遠銷至菲律賓。

陳國珍的大兒子、女兒和孫子陳祝團,皆承其衣缽,行醫濟世。陳祝團從醫之外,還是位“鳥痴”,長年生活在這個庭院,看着碧水石橋,聽着院子樹上的鳥鳴,他對小鳥有了特殊的感情。

陳祝團從20多歲開始養鳥,他在院子樹上、屋前掛十幾個大大小小的鳥籠,曾養過畫眉、灰燕、長尾四喜、烏鶇。每天餵它們,逗它們,聽鳥兒嘰嘰喳喳,看靜如流水的日子,一天天輕輕劃過,正如院中石橋下的那泓碧水,從清末的舊時光裏,緩緩流淌至今。

金剛巷32號

信徒捐獻房屋 修建基督教禮拜堂

【刺桐藏寶圖之金剛巷】金剛古宅憶流年

深巷中的教堂

深巷中也有教堂。金剛巷32號是基督教禮拜堂,這裏原為平屋且十分簡陋,後由信徒捐獻舊房屋改建而成。

《泉州海絲史話》記載,基督教派別中有一分支別稱“小羣”,即基督徒聚會處,1935年由蘭進陽、蔡志崇從廈門傳入,先後在泉州市區金剛巷、惠安縣的東園、晉江縣的青陽及石獅等地設有聚會處。

據介紹,基督教派別中的“小羣”傳入泉州後,最初在市區西街孝感巷信徒家中聚會。1938年,信徒捐獻舊房屋修建教堂,會址設在金剛巷。當時,位於教堂旁的金剛巷22號,陳國珍家人就曾捐獻出洋樓的廚房。

如今,這個基督徒聚會處,面積約80平方米,一層作為輔助用房,包含辦公室等,二層是大堂。信徒們週日上午9點進行主日敬拜,週三下午舉行禱告會,週四上午唱詩讀經,週五晚上聚會。

金剛巷15-17號

洋樓花磚和槍洞 揭開古巷流金往事

金剛巷尾,有一座幾近淹沒在現代樓羣中的洋樓,斑駁的外牆卻難掩舊日輝煌。花磚、滴水獸、六角亭仿若穿過時光隧道,為我們揭開一段賴氏經商、發家、起大厝的流金故事。

這座建於民國時期的賴氏洋樓,花磚鋪出了賴家人的拼搏往事,大門天花板留下的槍洞,記錄了勇鬥匪患的特殊歲月,最特別的是與洋樓連為一體的六角亭,曾是巷中人家最羨慕的優雅所在。

杉行老闆發了家

上等杉木蓋起洋樓

洋樓坐東朝西,側門門額刻有曾遒的題字,上書“民國廿二年季秋立 潁川衍派 振仲曾遒”。曾遒是泉州歷史上最後一名舉人,他工書法、精詩詞,在中山南路一帶的古厝洋樓留下不少墨寶。

踏進洋樓,門和窗、天花板、牆壁,放眼望去皆是厚厚的杉木。一樓客廳地板,閩南紅色方磚仿若洗盡鉛華;隔壁房間裏的舶來品花磚,植物花卉錯落有致,鋪陳出明快的韻律,是洋樓最明亮的一筆。正大門前的石埕,一盆盆被精心照料的盆景,高低有序地擺放着。洋樓二樓的外牆上,嵌着一隻“蝙蝠”浮雕,藴涵“福從天降”之美意。

66歲的賴先生,從政府部門退休後,守着祖上的基業,閒來侍弄盆景。因着父輩們的口耳相傳,賴先生才知曉,祖籍洛江羅溪的賴氏族人原本以經營杉木業為生,到了曾祖父賴金差時,杉行生意愈發大了起來,在伍堡和中山路一帶十分有名。經商富起來的賴氏先輩,在臨近商鋪的金剛巷買下地,蓋了祖屋,建起了倉庫,把市井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時針撥回1933年,賴金差的兩個兒子共同出資建起這座洋樓。在創建之初,賴家人選用自家的上等木材,使得整座洋樓處處可見厚杉木,一派自然古樸。洋樓內,每層樓各有四間房,前後均有廳堂,後落還有花園,以及一口永不枯竭的水井。

巧留槍洞防匪患

救濟貧苦有善心

“水泥是從南洋運過來的,花磚是從日本運過來的。”在賴先生眼中,昔日的洋樓,細節上處處凸顯雅緻和實用。比如,洋樓正大門右側,立有一座兩層樓高的六角亭,亭子外牆的花磚美輪美奐,亭子轉角刻有雕飾精美別緻;比如,洋樓正大門,甚至是每個房間門口,皆留有槍洞,有的房間甚至有4個門。

“槍孔和多個房門,都是為了防抗土匪和小偷。”順着賴先生的視線,抬眼望去,大門天花板留有兩個圓形孔洞,告訴來者這裏或許曾經歷過槍林炮火。

賴金差育有四個兒子,子孫繁衍眾多,最多時,全家六七十口人都住在洋樓及護厝裏。人丁興旺,一度令洋樓擁擠不堪。於是,賴家人拆掉護厝和倉庫,在空地上建起兩座現代樓房,原本只圍鐵欄杆、四周通透的六角亭,也被砌起水泥牆,搖身一變成為房間。

清末民國時期,伍堡街一度是木材集散地,賴家的杉行就開在伍堡街上。富起來的賴氏族人不忘本,遇上鄰居困難者,他們常拿出柴米鹽錢救濟。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賴家不再從事杉木生意,他們或自謀生路,或分到百貨公司上班。而今,賴金差和兒子們的經商傳奇不再,洋樓的磚瓦里漸漸透出幾分滄桑,讓人忍不住慢下腳步,細細品味。

責任編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97 字。

轉載請註明: 【刺桐藏寶圖之金剛巷】金剛古宅憶流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