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搭建橋樑,讓工業遺產“走”進生活
雲南昆明中國光學歷史博物館內景。該館所在的工廠舊址入選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新華社發
【調研手記】
回想我調研過的工業遺產,很多老鋼鐵企業時常在腦海中躍動。
2015年5月,我到位於重慶大渡口區的重慶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老廠區調研。那時,企業主體已搬遷,只剩一片空蕩蕩的廠房。由於擔心在這“荒郊野嶺”的地方打不到車,我請出租車師傅原地等待,待踏勘結束後載我回程。師傅與我一起下車,並對我講起這個大廠曾經的風華。聽到久遠的故事,看着眼前的廠區,心頭更添幾分感慨與思索。
2018年10月,我去了一趟鞍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鍊鐵總廠二高爐作業區,剛澆鑄成型的大型鋼板正冒着白煙,在金屬傳送帶上“轟隆隆”地滑過。好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而廠區粗壯的銀杏樹、高大的喬木、林立的煙囱,又時刻提醒着我這裏歷史的深沉、工業文化積澱的厚重。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工業遺產方面的研究,時常感到,不少學者往往熱衷於對成功案例進行剖析,然後總結、提煉其路徑和模式,進而推廣到一般項目之中。誠然,實力雄厚的城市能積聚起專業人羣與足夠的資源從事此方面開發,引領文化產業發展潮流,甚至通過舉辦大型國際賽事、活動的契機,為老舊廠區更新換代探尋新路。但是,其他城市是否適合走這條道路?當地基礎設施和從業人員是否能支撐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都需要深思。
與一般規模老舊廠區相比,對大型老工業片區進行更新改造,在主體屬性、更新模式、環境影響等方面均有特殊性。它們涉及的用地範圍廣、啓動投入大、社會影響深、時間歷程長,對基礎調研、動能轉化和政策支持有着很高要求。像重鋼這樣黝黑、沉重的重工業遺存,像鞍鋼這樣仍釋放着生產活力的所在,怎樣為它們搭建走進生活、通向明天的橋樑?這已不僅僅是文化所能回答的問題。如果能讓工業文明在此過程“穿針引線”,用文化創意的方式“留住”它們曾經的風華正茂,讓人們“觸摸”到時間在它們身上流過的痕跡,那麼,它們的文化價值就得到了體現。如果更進一步,還能開出文化產業的絢爛花朵,那就是更高一級的期待了。我們的努力,意義正在於此。
(作者:仲丹丹,系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博士後)(仲丹丹)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