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暮秋時節,臨潁縣尋找村寶文化志願服務鄉村行第四組成員在王紅芹組長的帶領下,驅車來到陳莊鄉研崗村走訪。

我們行走在文化厚重的村街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感受着古村落的別樣風格,猶如在一路撿拾一枚枚底藴豐厚的文化名片。

研崗,其實原本就是一高土崗,其地勢凸起蜿蜒如蒼龍起伏,毗鄰西華、郾城邊界。相傳,商高宗駐高宗寨時曾在土崗上遛過馬,又傳這裏是三國曹操演練兵馬的地方,故稱之為研馬崗,簡稱研崗。

據村裏一位老人講,上世紀中葉“75·8”洪水大爆發時,全村人扶老攜幼,牽牲趕畜,浩浩蕩蕩湧上村北的高土崗。任崗下波濤洶湧,村民卻忙着鋪牀架棚,生火做飯,儼然世外桃源,此時的高土崗成了全村人的救命崗了。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另一位老人接着説,那次洪水退去後,面對房倒屋塌的慘景,建房成了村人的頭等大事。於是,高土崗又成為村人建窯燒磚的最佳之地。崗子四周一夜之間窯堡林立,狼煙四起, 吞土吐磚,日夜不息。燒出的磚用不完了,就轉賣給周邊村莊。“研崗磚,瓷實還好用”竟名噪一時,供不應求。隨着挖起的一剷剷土,燒製成了一車車磚,昔日蜿蜒凸立的高土崗被不斷分割、蠶食,體積逐漸變小了。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當然,村民在土崗上挖土時,也挖出了不少陶製盆盆罐罐,還有一些精美瓷器和金銀器物。那時,常有文物販子來村上打聽,高價收購挖出的這些寶貝物件哩。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如今,站在曾經高高的土崗上,腳下的表土已被繁茂的野草、葱鬱的莊稼所覆蓋。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而幾處裸露的殘磚斷瓦處則提醒我們,昔日有着高聳風姿的“蒼龍”,明顯變得蒼老了,低矮了。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行至古蹟文峯寺,我們不由得把目光抬高一些,再抬高一些,高高的文峯塔巍然屹立,絕對是研崗村引以自豪的地標建築了。

陪同的村幹部講,今天的文峯塔早已名聲在外了,常見有遠方的尋古探幽人士來此觀瞻拍照哩。據《臨潁縣誌》記載,“研崗勝概”“研崗文峯”分別為清代順治、乾隆時期“臨潁八景”之一,可遙想當時盛景之繁華啊。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最讓村民津津樂道的是,明正德年間,村人杜柟、杜桐兄弟雙登皇榜中進士,一時轟動朝野八方,為研崗村及臨潁縣贏得了極大榮耀。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朝廷以位居縣東南乃文風盛地,故命名重建於宋建安年間的研崗寺為文峯寺。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當時的文峯寺坐北朝南,佔地三千三百多平方米,青磚圍牆,設有南門、西門和東門,有金殿、天王殿等四座殿堂,氣勢恢宏。院內有380餘株蒼松翠柏,風景清幽。同時,特在寺院西北隅,建文峯塔一座,計13層,高24米,蔚為壯觀。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文峯寺由於年久失修,加之自然和人為損壞,尤其文革"破四舊"運動的破壞,古老建築已不存在,千株翠柏僅留一株。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村民及佛家信徒們重視廟宇文化,踴躍捐獻修葺文峯寺。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觀瞻今天的文峯寺,尊尊佛像莊重肅穆,松林綠草葱綠繁茂,尤其每到初一、十五,這裏香客紛紜,香火繚繞,看來頗有望恢復到當年寺院之盛況啊。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文峯塔同樣飽經風霜,在文革浩劫中不幸被毀。進入新世紀,人民安居樂業,村人倡議捐資,2009年3月在原址重建,斷斷續續歷時五年,於2014年4月竣工。現塔身為五層、六稜柱體,高六丈。

巍巍文峯塔,歷經歲月滄桑,見證了村子的興衰更替,承載了研崗村民崇尚文化、尊師重教的良好傳統,重現了研崗的榮耀。多年來,村人崇文尚學,文脈相承,留傳下了“9個學子考中10人”的美談故事,原來執教的老師也考中了,亦有載入《厚重臨潁》史冊的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國際政治系副主任陳哲夫等,近年來更有多名學子圓夢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如今, 仰望新建的文峯塔,藍天白雲下,塔身聳立,莊重無言,在綠樹洋樓映襯下,亦是一道亮麗的鄉村風景。 看啊,新村裏一座座樓房拔地而起,一條條水泥路延伸在歲月之上。道路兩側橙黃的柿子掛滿了枝頭,綠盈盈的葉片遮擋不住碩大的果實。家家户户的院裏,堆着農家常有的黃澄澄的玉米穗,還跺着整齊實落的辣椒棵,滿院洋溢着農家豐收的喜悦。細心觀察,生活在這裏的鄉親們,一張張笑臉,都是紅光滿面的。村內民風淳樸,人心和善,文明和諧,幸福美好的生活如朝天椒一樣紅紅火火,如寶塔一樣層層增高。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山川不老,歲月易逝。研崗村厚重的歷史,沉澱已久的文化,猶如古老的歌謠,讓我們連連讚歎,回味久久。而感悟着一片富貴祥和的鄉村新景象,我們則深信,這一定是文峯塔歷經幾百年來最美最美的畫卷了。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相關鏈接:研崗村位於臨潁縣城東南15公里縣邊境處,東臨西華縣奉母鄉七里倉。縣誌載,村北有一土崗其蜿蜒如蒼龍起伏,上有禪林,存有古硯(研),故名研崗。又講,商高宗駐高宗寨時曾在土崗上遛馬,名研馬崗,後簡稱研崗,俗稱碾崗。1978年,研崗村分為前研崗、後研崗兩個行政村。目前,前研崗村為4個村民組,896口人;後研崗村為9個村民組,2186口人。這兩個村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有古蹟文峯寺、文峯塔、紅石大坡等,歷史名人杜柟、杜桐、杜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心意六合拳”等。

撰 稿:袁朝陽 臨潁縣作家協會

圖 片:姚廣輝 臨潁縣攝影家協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68 字。

轉載請註明: 臨潁:這個村有座古塔,曾為潁川八景之一,如今早已名聲在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