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北京冬奧會的賽場內,各項冰雪賽事激烈進行;賽場外,冬奧會文創產品深受世界人民喜愛,滑雪場和溜冰場裏擠滿了冰雪體驗者、冰雪旅遊成新潮流……冬奧會帶火中國冰雪產業。數據顯示,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中國居民參與過冰雪運動的人數達到了3.46億人,實現了“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冬奧會帶火中國冰雪產業,但“冷資源”成為“熱經濟”不能只在一時,更重要的是能夠形成“恆温”狀態,甚至能夠持續的“熱”下去。
發展冰雪經濟關鍵在借勢。春節假期,北京滑雪場的票量均超過了前些年春節同期票量的2倍多;上海大商場裏,寬闊的冰場上充滿顧客的歡聲笑語;重慶武隆仙女山滑雪場,舞龍與冰球、雪橇、雪車活動聯袂展現傳統又時尚的年節氛圍。激情四射的北京冬奧會,讓冰雪經濟隨着體育賽事的進行而大火。與此同時也應思考,如何讓消費者在冬奧結束後仍然保持消費熱情,如何實現冰雪經濟不僅火在一時更能持續火下去。首先就要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特別是要利用好冬奧會的重要契機,借勢發展冰雪產業;其次要加大對冰雪運動資金扶持力度,安排資金重點用於普及冰雪運動、支持冰雪場地建設、獎勵優質冰雪場所等。目前,河北等地已出台政策鼓勵創建羣眾冰雪俱樂部組織,藉助科技創新,推廣仿真冰、雪技術,將冰雪運動延伸、轉移到陸地及室內,降低羣眾參與門檻。
發展冰雪經濟要推陳出新。實現物體的持久保温,必須有熱源持續供熱。這一道理在發展冰雪經濟上同樣適用。眼下,冰墩墩“一墩難求”,全國各地冰雪運動受熱追、冰雪場地人山人海的火爆場面,無不令人感嘆冰雪經濟之熱。但如果周邊產品不能推陳出新,持續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慾望,活動項目不能更好大眾化、普及化、便捷化、新鮮化,吸引越來越多人蔘與其中,勢必難以形成冰雪經濟蓄温熱源。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因勢利導,不斷深挖冰雪經濟內涵,拓展冰雪產業外延,為冰雪經濟持續供熱。有媒體報道,隨着京張高鐵開通、“復興號”駛進長白山腳下,“八橫八縱”的高鐵網絡讓冰雪旅遊目的地“更近”;國內冰雪產業從業者從量的累積轉為更加註重品牌塑造,與更多國外知名冰雪企業互聯互通,開拓國際視野和產業版圖……為做大做強冰雪經濟,國內不斷推出冰雪活動新玩法,積極佈局冰雪經濟“後冬奧時代”, 確保讓冰雪經濟持續升温甚至是達到高温狀態。
發展冰雪經濟人才是保證。提升冰雪產業軟實力,關鍵在人才。有專家建議,冰雪運動推廣需要從娃娃抓起,解決“誰來學”“誰來教”的問題。在中小學校普及冰雪知識、開展冰雪運動,把冰雪運動知識納入中小學體育課教學內容,健全中小學冰雪運動教學、訓練、競賽和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冰雪傳統特色校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培養競技滑雪運動的後備人才。要創造性地拓展外部人才引入渠道和引入方式,以合作辦學、學術交流、業務培訓等方式開展國際合作,探索自主培養、民間參與聯合辦學,積極引進冰雪人才多元化的培養模式,不斷加強冰雪師資人才隊伍。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帶動了中國冰雪體育產業、冰雪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得力於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號召,各地化冰雪資源為冰雪文化、冰雪經濟,讓“冷資源”熱了起來。但在樂見冰雪產業短期內迅速發展、升温的同時,也需要多措並舉、久久為功的做好“後冬奧”的長遠規劃,持續為冰雪經濟保温而造勢。一方面要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冰雪活動,引導消費者從一時一地的追時尚轉向恆久不變的真熱愛;另一方面也需要緊跟發展態勢,推動冰雪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不僅實現量的增長更要有質的提升。
稿源:荊楚網
作者: 胡波(宜昌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