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是人生道路上最初的驛站,是生命旅途中最温馨的港灣。我的故鄉在長江北岸一個叫周家宅的村落。
我的故鄉在哪?走進花甲之年的我常常問自己。有人質疑,難道故鄉還需要尋找嗎?我無以回答。離開故鄉幾十年,斷斷續續回鄉過幾回,可不知為什麼,隨着時間的推移,地圖上的故鄉依然清晰,可記憶中的故鄉卻變得模糊,甚至愈行愈遠,難以找尋。“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故鄉是人生道路上最初的驛站,是生命旅途中最温馨的港灣。我的故鄉在黃海之濱,長江北岸一個叫周家宅的村落。夏天是宅上熱鬧的時候,夕陽落下,院子裏擺開十幾個飯桌,一家家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鄰居中有喜歡串門的,端着飯碗挨家挨户轉悠,碰上客套的,會招呼客人夾筷菜嚐嚐,或給夾個點心什麼的。飯畢,家庭主婦們忙着收拾鍋碗瓢盆,男人們則點起煙,聚在一起侃大山。孩子們纏着會講故事的舅舅伯伯鬧騰,一直到大人喊着:“睡覺了,睡覺了!”才陸續散去。
當然,最熱鬧還要數過年時,那些年鄉親們生活不富裕,但過年總是要破費點的。殺雞宰鴨,或在宅溝裏撈幾條魚。還有蒸年糕做饅頭也是不可或缺的。年夜飯是孩子們最企盼的,這天,許多人家都燒經祭祖,平時難得見到的白米飯、紅燒肉都會端上飯桌。晚上,大人們會喝着自釀的米酒,守歲到很晚。那情那景,歷歷在目,恍如昨天。
一晃,四十多年過去。從軍的歲月裏,我領略過東南海天的炮火硝煙,品嚐過西北邊關冷月的孤獨寂寞。也曾參與過濁浪滔天的“九八”抗洪和令人蕩氣迴腸的新型導彈發射試驗。但無論在何方,記憶中的故鄉永遠是我奮進的原動力。父母親人的一封家書,常令我熱淚盈眶。
歲月翻過了一頁又一頁。1978年秋,我參軍後第一次探家。當穿着軍裝的我出現在周家宅時,小村沸騰了,東鄰西舍,同學親友,還有兒時的夥伴,不約而同地湧向我家,圍着我問寒問暖,有的還挎來了花生、玉米棒子、瓜果等農家特有的禮品。一撥一撥趕來的客人把我家擠得滿滿當當。此情此景深深留在我的記憶裏。
過了一年又一年,不知為什麼,隨着時間的推移,在不知不覺的茫然中,故鄉似乎越來越陌生了。尤其進入新世紀後,我曾回鄉幾次,但故鄉似乎失去了往昔的熱情,感覺一次比一次淡漠。毋庸置疑,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中,故鄉變得富裕了,高鐵開通了,高速公路連上了,鄉級水泥公路也修進了偏僻的小村。周家宅的鄉親們大都住進了漂亮的農家小樓,不少家還有了私家小汽車。而近年來,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許多鄉親在城裏買了房,孩子們也跑城裏讀書了,不少人家常年關門閉户,鄉下變得冷清寂寞了。
故鄉,你在哪裏?讓我欣慰的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和留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建設思路,為中國農村新一輪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想,用不了多久,中國廣大農村,連同我的故鄉都會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驅馬傍江行,鄉愁步步生”。佇立在故鄉的土地上,我竟萌生出寫一本關於留住鄉愁的文集,把故鄉的昨天,兒時的記憶,以及風土人情,習俗方言,宅河橋堤,名人軼事,鄉親故友,一一道來。不求詞藻華麗,但求原汁原味,讀來身臨其境,回味無窮。一如故鄉的熙生老酒,閒時三五朋友小酌,雖入口辛辣,但味綿香醇,別有一番滋味。今天,這個目標終於實現了,《鄉愁何處》一書由團結出版社出版。我要讓我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能憑着故鄉千年的習俗,山歌的旋律,親切的鄉音,找到久違的鄉愁,找到屬於自己的根。(陳漢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