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浦江上造一座人行觀光橋,如何?這羣高中生拿出了一疊方案

在黃浦江上造一座人行觀光橋,如何?這羣高中生拿出了一疊方案

圖説: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虎丘路校區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

  雖然有觀光電梯,但是已經停用許久,目前的上海黃浦江跨江大橋上沒有一座橋可以供行人觀光遊覽。如果有可能,我們來設計一座人行跨江大橋,如何?它可以是一套由索道和橋面構成的“水岸交通系統”;也可能是一條“時空隧道”,用電子屏給遊客提供酷炫體驗;或可提供多個觀景平台,移步換景芳草萋萋……在外灘邊的一座百年老樓內,一羣高中生帶着各自的橋樑設計方案,和同濟大學教授面對面,開始了一場課題中期彙報。他們的任務是為上海設計完成一座橋樑模型。成本如何控制?橋樑結構如何抵抗颱風?是否考慮過瞬時最大載荷?雖然是一項虛擬計劃,但教授們的專業發問還是讓同學們時常驚出一身汗,又恍然大悟。展示走廊裏,各小組設計文稿還要接受其他小組的貼紙留言發問。

在黃浦江上造一座人行觀光橋,如何?這羣高中生拿出了一疊方案

  這是記者在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虎丘路校區見到的熱鬧一幕。校區北側緊鄰蘇州河,東側毗鄰外灘源,經過改建,百年老樓成了學校的創新中心。校長張詠梅介紹,江河環繞的獨特地理位置,催生了該校和同濟大學合作的一項跨學科學習項目——“夢之橋”。上學期,師生一起走過蘇州河上從西藏路橋到乍浦路橋間的七座橋,瞭解不同橋樑的特點,圍繞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探究;學校也請來不同學科老師圍繞“橋”的主題開設“微講座”“微工坊”,例如,同濟大學專業老師介紹梁結構等專業知識講座,語文老師教大家欣賞有關“橋”的美文,數學老師則帶領學生探究幾何與建築間的關係。

  令張詠梅欣慰的是,除了看見同學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更看到一些學生,尤其是一些並不那麼“衝得出”的男生,正在努力尋求自我突破的可能。

在黃浦江上造一座人行觀光橋,如何?這羣高中生拿出了一疊方案

  男生王勤業、謝鑫皓、姚思源、謝伯濤設計的一套水岸交通系統連通徐匯濱江和世博文化公園,幾名男生設想,在江面上造一座懸索橋,橋塔上裝越江纜車,橋面上設有跑步道、非機動車道、步行道和一座休閒廣場。彙報課題時,王勤業捧着厚厚一沓文獻資料——平日裏不聲不響的他,對這一課題“情有獨鍾”,成為同學們眼中厲害的“智庫”,説起自己的調研成果,王勤業頭頭是道。他説,他從網上查到,今年8月,上海公佈了“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裏面就提到上海正在研究在徐匯濱江和世博文化公園間建立首條越江纜車方案。這成了小組靈感的源泉。他們將最終的方案命名為“新軼匯”,幾個人對此頗為自豪,“我們想了兩個多小時,‘新’和‘匯’表示它連接浦東新區和徐彙區,那個‘軼’是車字旁,和交通有關,而且有個含義是‘超越’!”

在黃浦江上造一座人行觀光橋,如何?這羣高中生拿出了一疊方案

  “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我們要建一座連接兩岸風景線且融合科幻與現實的橋。我們叫它‘時間行者’,用鋼結構,走賽博朋克風。”這是來自另三名男生劉智衡、宋世煬、沈一豐的創意。宋世煬説,因為自己以前往返浦東浦西上學,曾見過有船隻臨時停靠岸邊拆卸桅杆,方能通過大橋,這一次,他希望將橋拱儘量設計成大的鈍角,供“高個”船隻通過。劉智衡説,一向自認為“安靜靦腆”的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就變得願意“大喊大叫”、大聲表達觀點了。想了一下,他覺得,那是因為老師在指導過程中從來不會給予標準答案,也不會否定任何一個看似幼稚荒謬的念頭。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陸梓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2 字。

轉載請註明: 在黃浦江上造一座人行觀光橋,如何?這羣高中生拿出了一疊方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