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遊西北以西 去探尋塞外風土人情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休閒

探尋塞外的風土人情

喜歡旅行,有時間背起包包,踏上祖國的大美西北,從西寧開始,出發,去探尋塞外的風土人情;用一次自駕旅行逃離工作、都市和炎熱,去發現秘境中的美景.

離茶卡鹽湖不遠的“天空壹號”是這兩年新進的網紅景點,雖然我知道這裏有一天也會人滿為患,不過眼前的“天空之鏡”,依然讓人驚歎。

碧波浩瀚的青海湖一望無際,油菜花的盛開也意味着旅遊旺季的到來。油菜花並不稀奇,但像門源這樣綿延數百公里的花海可並不多見,畢竟門源縣是北方小油菜發源地,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小油菜種植區,種植面積達到了足足50萬畝!

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豐茂水草,滿山戴綠的大馬營草原從漢代起便是優質的軍馬繁育基地。

感慨其實造物主也喜歡多姿多彩。

數百萬年的地質運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黃河石林的獨特景色。“探路塞外、秘境尋蹤”祁連山燃擎之旅

精彩還在後面,不要走開哦~

啓程!向着青海湖的雲和花,出發!

收拾妥當,裝載行李,準備出發!一場激動人心的塞外自駕之旅,就這樣拉開了帷幕。第一站目的地——青海湖,不得不承認,只要是來青海旅遊,青海湖便總是你沒法繞開的地方,對於我們而言,雖然是從西寧出發,但是青海湖卻更像是整個旅程的起點。

7月盛夏,對於全國大部分地區來説,都是酷暑難當,而西寧乃至整個青海,氣温卻很宜人,大清早的一場大雨,更是讓氣温再次下降了不少,看着陰沉沉的天氣,對於後面旅途中的景色,難免有些擔心起來。

看到指示青海湖的路標,就可以準備下高速了。日月山則在青海湖以東,地理上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分界線,古代則是內地前往西藏地區的咽喉要道,對於一路西行的人而言,跨過日月山也就意味着告別了和中原的聯繫,而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大唐與吐蕃的分界。

不過臨近高速出口,這場雨便彷彿劃了分界線一般戛然而止。下了高速之後,不僅完全沒有雨天的影子,連之前灰濛濛的天氣也開始放晴,雲層雖厚,不過藍天便依然透着映了出來,我們的心情也隨之開朗起來。

厚厚的雲層便縈繞在遠處的山間,地處高原,離天空的距離好像也近了不少。

道路兩側的油菜花已經盛開,大片的金黃色便時不時的在眼前展開。

下高速後沿109國道繼續行駛大概40公里的樣子,就可以到達青海湖沿岸地區了。

青海湖沿岸已經開發的具有規模的景區除了鳥島就是二郎劍景區,對於初次來青海湖的遊客,二郎劍基本上是必到之處,票價大概100元/人的樣子。不過如果像我們一樣不想去景區湊熱鬧,其實沿着青海湖環湖自駕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路途中如果看到中意的景色,便可以停車下去看看。

當然了,沿湖的區域自然被當地牧民搞起了“圈地收費”,不過價格倒是不貴——10元/人,除了近距離欣賞下青海湖的美景,也算是支持下當地牧民的“創收計劃”了。

來都來了,當然是痛快的掏了錢,然後就可以步入湖邊的油菜花田,大片的花海一路延伸至湖面,最終和水天線交錯在一起。

我當然不能錯過眼前凹造型的好機會,一組人像走起~

除了看看美景,凹凹造型,也可以沿着湖邊騎騎馬,當然騎馬這類項目自然是需要單獨收費的。

不過和高原犛牛合個影倒是免費的。

據説全世界現有的犛牛大概有1600萬頭,而在我國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就有近1500萬隻,對於藏族人民來説,犛牛自古以來就是最重要的家畜。

不過這傢伙有點兇,只要人靠的太近就擺出一副準備攻擊的架勢,估計是“接客”接的有點不耐煩了~

所以膽小的我,便沒敢離這傢伙太近,只敢在一旁“蹭拍”兩張~

青海湖邊的小插曲:同行的小夥伴們打算騎行一圈,正當大家準備時,突然有人對着天空發出了驚歎——抬頭一看,原來天空上出現了“倒彩虹”,而且還是“雙倒彩虹”~照片上方的那一小截我知道叫“環天頂弧”;而畫面中間雲層部分中出現的彩虹,難道就是傳説中的“環地平弧”?如果有氣象學的大佬,就麻煩在評論區給我科普一下吧,搬着小板凳等待聽課!

果然身處“秘境”之中,連天象都很奇特~

天空之鏡,不止茶卡——“天空一號”

離開青海湖,繼續出發前往我們的下一站——天空一號景區,不少朋友可能對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不過如果提起大名鼎鼎的茶卡鹽湖,大家肯定就耳熟能詳了,其實天空一號是這兩年新開發的景區,離茶卡鹽湖景區相距也就20公里的樣子,從地理位置上來説,兩大景區都屬於茶卡鹽湖,算的上是姊妹景區了,不過這裏的遊客比起茶卡鹽湖景區還是要少上很多的,想感受茶卡獨特的天空之境,又不想跟大部隊扎堆的小夥伴們,不妨考慮一下天空一號。

從青海湖出發繼續向西,一路沿109國道和225國道行駛大約100多公里即可到達茶卡鹽湖附近,國道的路況自然無法跟高等級公路相比,一路上顛簸起伏還是不少的。

沿路隨處可見的風力發電機組,風力發電在我國西北部地區非常常見,雖然多少也存在着盲目建造、技術水平參差不一等問題,但是這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還是值得在有條件的地區大力推廣的。

行車途中偶爾會離風車機組近上一些,靠近一看,巨大的風車葉片呼呼的旋轉而過,還是非常有氣勢的。

到達景區停車場,停車場非常大,即使旺季也不用擔心沒有車位,新開發景區的好處就是往往在配套設施方面,考慮的還是比較周全的。

車輛外觀的細節部分做工非常精緻,恰到好處的鍍鉻飾條,起到了很好的點綴作用。

進入景區,天空一號的票價比起茶卡鹽湖景區要便宜上一些,票價50元/人(茶卡70元/人),不過相應的景區面積也要小上不少,兩個景區的景點設置和呈現的視覺效果多少有些大同小異。

景區周圍也有着大片的風車田。

其實自從茶卡鹽湖在網上火了之後,日益火爆的遊客數量給景區增加了很大的壓力,説實話旺季時茶卡鹽湖景區的遊覽體驗並不好,而天空一號的開發,更像是為了分流部分遊客前來,既減輕了老景區的壓力,提升了遊客的體驗,又可以通過新景區的新模式,增加新的盈利點,帶動當地的旅遊業,總的來説,還是一件一舉多得的事情。

由於是新開發的景區,所以很多設施還沒有建設完畢,景區內多少顯得有些空蕩蕩的。

所以趁着天空一號還沒完全變成網紅景點之前,前來打卡一下茶卡地區天空之境的獨特景色,絕對是個明智的選擇。

格桑花廣場上的雕塑

景區內除了電瓶車,也可以選擇乘坐駱駝車這樣的交通工具

景區內仿照茶卡景區設置了橫穿湖面的小火車,這也算是鹽湖的代表性景觀了,合影留念的好地方~

背景裏可以看到還有其他遊客在拍照打卡,相比而言,天空一號的遊客數量真的是少太多了,遊覽體驗還是不錯的。

如果説天空一號的遊覽有什麼遺憾,那麼我們去的當天湖面上呼呼而過的大風,讓清澈的水面完全沒有平靜下來的意思,也因此讓倒影的效果打了不少折扣。

鹽湖的水面很淺,不妨光着腳踏進涼快的湖水裏吧,不過湖底沉澱的結晶鹽還是蠻紮腳的,走着走着有種指壓板的感覺~

不知不覺已臨近日落時分,不管是茶卡景區還是天空一號,最佳的遊覽時間都是日出時分或者日落之前,正午的陽光非常刺眼,拍照也不好看。

我們的車隊就停在不遠處的湖邊

此時不需要刻意去做什麼,所有人都站在湖邊,只是靜靜的欣賞着眼前的夕陽,白天時高原地區多少顯得有些暴躁的陽光,此刻也變得温柔起來,原本有着“高原藍”的天空,被染成了絢爛的金色。

雲層太厚,多少有些影響了晚霞的呈現,不過在安靜的湖邊,我們這羣人就這樣看着夕陽發着呆,肆意的“浪費着時間”,久久不願離去,就讓我們伴隨着落日,跟大家先道一聲晚安吧。

我遇見了花海,朵朵向陽開——門源油菜花

昨天欣賞完鹽湖的落日,便在就近的茶卡鎮安頓下來,今天一早就驅車前往門源,路途較長,全程約400多公里,大概需要6個小時左右的車程,長途奔襲,只為一睹百里花海的壯觀景色。

乘車途中一路好夢,等我迷迷糊糊睜開雙眼,眼前已是門源的浪漫花海了。

大名鼎鼎的門源油菜花,自然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

地處甘青交界處的門源,是全世界最大的小油菜種植區,而眼前這浩瀚的花海,便是當地最知名的人造景觀,油菜花早已成為了門源的一張名片。

當地在百里花海景區修建了步道和配套設施,方便遊客在花田山間中穿梭遊覽。

門源種植小油菜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北方小油菜的發源地,也是北方小油菜的生產基地,自古以來,當地居民將種植小油菜作為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曾經僅僅作為農作物的小油菜也提高了不少農民的收入,而如今的門源又將這一傳統作物打造成了旅遊名牌,成為了青海旅遊的一大亮點。

一朵朵小小的油菜花,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感謝大自然的饋贈。

滿目金黃,遍地花開,每年7月油菜花盛開的季節,門源便迎來了旅遊的旺季。

身處花海之中,一望無際的金黃顯得異常斑斕,令人感嘆。

大批的遊客沿着步道緩緩而上,地處高原,看似不太陡峭的木製棧道,其實走起來還是相當耗費體力的。

漫步於棧道之上,徜徉於花海之間,眼前美景如畫,只要親眼所見,相信你也一定會發出感慨。

合影留念自然必不可少

藍天白雲、遠山花海,舉目遠眺,眼前的色彩既跳脱,卻又和諧。

看看山下擁擠的交通狀況,無處停放的車輛甚至沿着路邊停到了一兩公里開外,就知道此時的門源有多火爆了,這還是今年特殊時期遊客人數大幅下降的情況,要是放在往年的旺季,門源花海可以説的上是“人滿為患”了。

遠處的小鎮,在花海之中,就好像一座沉浮的小島。

油菜花從來都不是什麼名貴品種,但是小油菜性陰涼、耐寒冷、生長期短,抗災性強,正適合高原這樣相比平原地區惡劣不少的自然條件,油菜籽適合榨油,油渣則是優質的動物飼料配料和土地有機肥料,現在大片的油菜花田更是吸引了大批的遊客絡繹不絕,所以從這些方面來説,看似普普通通的小油菜其實就是當地最名貴的植物品種。

一路登高,花田的全貌逐漸呈現在眼前,在高原上常見的藍天白雲襯托下,大色塊這樣簡單的構圖,反而給了人豐富的遐想。

我們常用精緻、浪漫或者文藝等詞彙形容其他地方的花田,但是眼前的門源花海,北依祁連山,西起永安城,東到玉隆灘,南鄰大坂山,綿延上百公里,是名副其實的金黃色花海,所以前面的形容詞在門源這裏就顯得有些小氣了,“豪邁壯觀”,可能才是最恰當的評價。

有時候想想我為什麼喜歡門源油菜花呢?

也許,是因為喜歡那種純粹而強烈的色彩,喜歡那種撲面而來的恢宏氣勢。

離開門源,便馬不停蹄的沿着祁連山脈向張掖方向進發,西北大部分地區地廣人稀,自駕旅行,一天趕個小1000公里路,都經常是家常便飯。

行車途中,路邊不知名的經幡吸引了我們,停車拍照,走起!

迎着祁連山的陽光,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的張掖,我們來了!

“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張掖丹霞

前一天匆匆趕路,等我們到達張掖市,已是臨近午夜時分了,旅途勞頓,一夜修整後,清晨,我們便向着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的張掖丹霞出發。

到達張掖七彩丹霞風景區,現在出於對景區內地質環境的保護,外來車輛一律不許入內,只能停放在停車場,然後換乘景區統一的中巴車進入。

中巴車緩緩駛入景區,即使隔着車輛的深色玻璃,越靠近丹霞,大地的色彩也愈發的豐富起來。

在丹霞景區內,要注意只能沿着景區劃定的範圍和路線遊覽,遊客不得前往步行棧道以外的區域,更不能直接踩踏巖體,記得前兩年有遊客將踩踏丹霞巖體的小視頻分享到網上,也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和批判。

丹霞獨特的地貌奇觀,形成需要數百萬年,這些山體更是發育於數億年前的侏羅紀至第三紀時期,表面看起來像是普通的山巒,實際上卻是類似於古化石一般的存在,屬於不可再生資源,據説我們看起來平平常常踩下的一個腳印,地表卻需要 60 年甚至更長時間才可能恢復原貌。

眼前奇幻的景色固然令人神往,但地質條件卻也十分脆弱。每一次看似無足輕重的踩踏,都有可能讓它永遠消失。

所以,面對這樣的奇觀,最好的方式還是用我們的相機或者手機記錄下來就好了,既要欣賞美景,更要保護環境,讓珍貴的自然資源不要被破壞。

眼前獨特的地貌奇觀,確實會讓人忍不住多按幾次快門。

其實景區內只要開放的區域都修建了步道和觀景平台,足夠你多角度觀賞丹霞地貌了,所以有時候真的不能理解為什麼個別遊客非要無視勸阻,好像只要雙腳踩在丹霞上,就擁有了這片土地似的~

想要合影留念,站在護欄內一樣可以滿足要求

説起印象裏的甘肅,好像總是一副西部戈壁的荒涼景象,而張掖恰如荒漠裏的綠洲水鄉——粗獷凜冽的風情裏透着靈動細膩的巧思,丹霞地貌便是最具説服力的作品。

“色如渥丹,燦若明霞”,張掖丹霞以其絢麗的色彩、綿延的造型,在“古絲綢之路”上贏取了世人歆羨的讚歎。

據説丹霞一詞來源於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原意是指天上的彩霞。

1939年,構造地質學家陳國達先生將這種紅色岩層上發育的地貌稱為“丹霞地形”,並把這種地形作為判斷丹霞地層的標誌。“彩霞入地”就是丹霞地貌,也形象的描述出了這種地貌最明顯的外觀特徵。

造物主選取了世間最靚麗的色彩在此處作畫,紅黃灰白、紫藍黃碧,層層疊疊間,形成了獨特的地貌景觀,看完了張掖的七彩丹霞,你會相信大自然其實是鍾愛多姿多彩的。

張掖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中國彩色丹霞(七彩丹霞)和窗欞狀宮殿式丹霞(冰溝丹霞)的典型代表,具有極高的科考和旅遊觀賞價值。丹霞地貌作為古老的地質遺蹟,是喜馬拉雅山運動中保留下來的紅色砂岩,經長期的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才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獨一無二的奇觀。

張掖丹霞是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複合區,包括《國家地理》在內的諸多雜誌或機構,都曾將這裏評選為世界地理奇觀之一,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7日,巴黎召開的聯合***文組織執行局第209次會議上,擁有着丹霞奇景的張掖世界地質公園,更是獲批了聯合***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稱號。

張掖丹霞只有親身來過、親眼看過,才能真正體會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層理交錯間、巖壁陡峭上、五彩斑斕裏,感受到它磅礴的氣勢和獨特的匠心。

七彩丹霞風景區

祁連山下,有歷史和現代,還有速度與激情——山丹軍馬場

離開七彩丹霞,沿着祁連山脈繼續出發,中午休整過後,車隊一行到達了山丹軍馬場,這座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古老的軍馬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默默的見證了自古以來中原王朝的興衰。

想象中大批的馬羣策馬奔騰的場面沒有見到,倒是山間五顏六色的羊羣讓我覺得很有趣,想來大概是因為當地牧民放羊,總得給羊染個色,好區分各家羊羣的原因吧。

對於膽小的我來説,騎馬之類的項目跟我無緣,一望無際的草場、碧草如玉的山巒倒讓我深深覺得這是個凹造型的好地方~

“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如果你腦子中也響起了BGM,那就點個贊吧~

身處山丹軍馬場這樣歷史悠久的馬匹培育基地,不禁有些感慨,從2000多年前,霍去病為了對抗匈奴,在此繁育戰馬開始,千百年來,馬匹都曾是人類文明重要的推動工具,從生產到生活,馬匹一直是人類背後默默的助力,而優良的馬匹品種甚至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成敗,以至於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培育出“山丹馬”這樣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優良品種,也耗費了將近30年時間。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發展,曾經對於人類不可或缺的馬匹,也早已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內燃機的出現、汽車的發明,讓人類進入了車輪上的時代,時至今日,對於普通人來説,選擇一輛出色的汽車,就像古時候擁有一匹良馬名駒一樣。

嘿,來看看大自然的想象力——黃河石林

最後一站就是位於甘肅景泰縣東南部的黃河石林了。

於2004年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的黃河石林風景區,羣山環抱,環境幽靜,空氣清新,風景秀麗,其中更以古石林羣最富特色,景區內石林景觀與黃河曲流山水相依,相輔相成,呈現出獨具西部特色的自然地貌。

可惜因為今年雨量大增,河面湍急,黃河漂流經典的保留項目——羊皮筏子是無緣一試了,羊皮筏子作為黃河中上游古代先民藉助河水之力,運輸人員、物資而發明的水上工具,體現的是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直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陸路交通不是很發達,羊皮筏子都一直是寧夏、甘肅部分地區人民及黃河中上游兩岸人們的重要水運工具。

當然時至今日,羊皮筏子承載的早已不是販賣瓜果蔬菜的貨主或者往來兩岸的居民,而是成了黃河上非常有特色的一項旅遊項目,石林前龍彎村的這一河段,就是非常適合黃河漂流的流域之一,乘坐羊皮筏子游覽石林也是最有特色的交通方式。

對了,景區內依然不允許自駕進入,車輛只能停放在景區門口的停車場,需要換乘旅遊大巴進入景區,然後乘坐電瓶車至各個景點。

帶着錯過羊皮筏子的遺憾,我們選擇了步行進入飲馬溝大峽谷,目前峽谷中開放的區域,往返路線共計9公里,覺得體力不錯的小夥伴,不妨全程徒步走個來回,也是非常不錯的體驗。

上張航拍先,這只是飲馬溝大峽谷的一小部分,形成原因據説是由山洪爆發沖刷而成的乾涸河牀,蜿蜒的河谷加上兩側獨特的地貌,非常有西部特色。而飲馬溝這一名稱的來歷,據説是因為當年成吉思汗率軍曾在此飲馬,至於真假就無從考證了。

200萬年的自然之力,由於地殼運動、風化、雨蝕等地質作用,才形成了以黃色砂礫岩為主,造型千姿百態的石林地貌奇觀。

從航拍的角度,如果單看石林這一部分,甚至讓人覺得不像是地球上應該存在的地貌。

畜力車(驢車)就是峽谷中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交通工具。驢車由景區統一定價、統一派車,所以倒也不用擔心會存在宰客的現象。

驢車的生意還是非常不錯的,一輛接一輛,絡繹不絕。

當然如果覺得自己的“駕駛”技術不錯,那麼騎馬奔馳在河谷之中,濺起一路的飛沙黃土,想想也非常的有電影感。

對於既沒體力,又不敢騎馬的我來説,當然是選擇乘坐驢車進入峽谷啦,時不時的跟趕車的大叔聊上幾句,大叔偶爾還會兼職一下導遊,介紹下當前的景色,看着砂石路兩側壯觀的景色,也是非常愜意的。

進入峽谷後,壯麗而獨特的地貌景觀便由眼前產開,峯迴路轉,步移景變,路旁的石柱石筍大多高達80100米之間,最高的據説可達200多米,造型各異,此時你不得不開始佩服大自然的想象力。

也難怪包括《神話》、《天下糧倉》等在內的多部電影、電視劇作品都曾在此取景和拍攝。

如果跟趕車的大叔聊聊天,你會發現大叔可以如數家珍般的介紹在此拍攝過的影視作品,再仔細一問,原來很多當地的村民,在各種影視作品拍攝期間,都曾經當過羣眾演員~

聳立的石峯、悠悠的駝鈴、古老的皮筏、樸實的驢車,其實黃河石林的一切元素,都展示着西北地區特有的景觀及人文體驗。

面對眼前獨特的景觀,各種凹造型的機會自然不能錯過~走起~

已近日落時分,當我們即將返回峽谷如果時,峽谷內突然悠悠的傳來陣陣的馬蹄聲,尋聲一看,原來是一匹馬兒自己在峽谷裏溜達,看到此情此景,腦子裏便突然想起了那句“匹馬獨來歸”的詩詞。

旅行的結束是為了下個旅程的開始

至此,我們的全部行程就徹底結束啦,開啓一次難忘的“探路塞外、秘境尋蹤”祁連山燃擎之旅,必將在我所有旅行記憶中留下深刻的一筆,一路上除了壯闊獨特的自然風景,樸實濃厚的風土人情,更重要的是有所有同行小夥伴們的歡聲笑語,每一次旅行的結束都是為了下一次旅程的開啓,正如同所有的分別都是為了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