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一雪百年國恥,以強者姿態展現在世界面前。今年恰逢70週年,我駕駛奇瑞捷途X70PLUS,從北京出發,在遼寧與吉林省,尋訪當年的遺蹟,拜謁英雄們的陵園。在我的自駕遊經歷中,這恐怕是最有意思的一次。
故事的源頭,是廣州車展期間,奇瑞捷途發佈數字“旅行?”生活方式戰略。坐在發佈會現場的我,看到“旅行”二字,忽然想起前不久召開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何不利用試駕的機會,到鴨綠江走一趟?很快,新車到貨,我的願望可以實現了。
拿到車時,心裏還有些忐忑:這是一輛“零公里”新車,座椅包裝都還沒撕下——接下來的5天當中,我要與它朝夕相處,如果有味兒,我就慘了。
當我開着它去加油站進行第一次加油時,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試車多年,但凡新車,時常都會有味兒。完全沒有的,遇到過,但不多。
就這樣,初次相識,這輛車便留給我良好的第一印象。接下來的幾個印象,也都挺不錯。比如,它的內飾很漂亮,許多地方都用與座椅同色的皮革包裹,門拉手、喇叭等處用銀色金屬材質,顯得很有檔次。
再比如,它的中控屏與儀表盤連為一體,挺新穎,裏面的功能也很多。雖然這輛車是捷途X70PLUS1.6T的“地”版,屬於次頂配,可實際上,即使是入門級的低配,照樣具備10.25英寸中控屏,而且,除了入門級,其餘各款均為10.25英寸全液晶儀表。
還有空間。它的後排座寬度約1.5米,前排約1.55米,寬大的空間帶來一種舒適感與從容感。如果將第二排座椅摺疊,後部長度是1.87米。出發前,我帶上了瑜伽墊和睡袋,儘管此行並不打算在車內過夜,但事先有所準備,遇意外便可以高枕無憂。
對動力也比較滿意——捷途X70PLUS的動力分為1.5T與1.6T,我開的這輛是後者,別看只是大了0.1升,性能提高不少。半年前試駕瑞虎8的1.6T就曾領教過,即使用舒適駕駛模式,百公里加速成績仍然能達到9秒左右,40-80公里提速約4.2秒,80-120公里提速約為6.1秒,相當給力。
當我提車之後,從北京的南五環到北五環,使用經濟駕駛模式,行駛46.3公里,約半數里程為擁堵路段,走一步停一下,到家後,儀表顯示油耗8.0升。這輛車自重約1.6噸,能有這樣的油耗成績,還算不錯。
自駕遊第1天:從北京到東港。
此行計劃5天,來去各佔1天,丹東、集安、瀋陽各1天。但實際上,出發那天,已是中午12點。我的第一站是東港市,導航顯示742公里,需要8個小時。
第一段路是京哈高速,路況很好,全程限速120公里。這些年,每次跑長途,我都會使用巡航定速,一方面是省事兒,右腳不用一直踩着油門,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被罰——最近幾年超速探頭與日俱增,還是小心一點兒好。
我開的這輛“地”版,配有車道偏離預警、前後雷達、車側盲區預警、併線輔助、交通標誌識別、疲勞提示,等等。再加上巡航定速幫你踩油門,駕駛起來很舒心,費不了多大體力。如果是這款車的“天”版就更棒了,它增加了自適應巡航與車道保持,跑遠地兒時特省體力。
出發第一天,這輛新車帶給我4個感受:
1,轉速水平不錯,時速80與120公里,轉速分別為1700與2100轉。
2,懸架很舒服,振動被很好地過濾,從而使車內人員有種很享受的感覺。
3,噪音低,時速80與120公里,車內噪音分別為59和64分貝,主要是胎噪,基本上聽不到多少發動機的噪音,車內顯得很安靜,很適合聽音樂。
4,座椅非常舒服。這輛車的座椅顯得很寬大,很厚實。第一眼看到它,不由得想起飛機頭等艙的座椅。當然,尺寸比人家飛機上還是小了不少,可坐上去的感覺堪稱一流。
舒服的座椅、舒服的懸架,寬大的空間,較低的噪音,再加上它的視野很好,行駛的平順性非常棒,駕駛感受令我極為滿意。如果需要總結幾個關鍵詞,我想説的是——從容、平穩、享受。
行駛到錦州附近,該加油了。提車之後的第一箱油到此用完,共行駛502公里。加油花費270元,加註了47升油,以此計算,第一箱油的油耗是百公里9.4升。比提車回家那天的表顯8升要高,原因之一是在北京那兩天,出門就堵車,很多時候平均時速連15公里都不到(比騎車還慢),原因之二是今天出發後,始終保持120公里的時速,風阻自然比時速100公里或80公里要大不少,故實際油耗大於工信部的市郊油耗值。
在隨後的2個服務區裏,又進行了休息與晚餐,最終,在晚上8點52分,抵達東港市,高速通行費333元。
自駕遊第2天:從東港到丹東。
早上出門,首先在東港市範圍內,尋訪幾處戰爭遺蹟。東港市以前叫東溝縣,它與廣西東興市,是我國大陸海岸線一南一北的兩個端點。東港市不僅與抗美援朝有關,還與甲午戰爭有關,甲午戰爭一共打了44場陸戰和2場海戰,其中有場海戰,就發生在東溝縣海域。
從市區出發,沿着海岸線一路走過去。這裏與朝鮮僅僅相隔一個鴨綠江入海口,沿着岸邊,修建了不少軍事設施。
比如碉堡,在10公里範圍內,我見到了4座。下圖中的這座,是位於長山鎮新民村林家瓦房西側300米的農田中。
第2座是在五四農場窟窿山分場旁邊的一座小山上看到的。上面還建了座亭子,與碉堡似乎不太和諧。
從第2座碉堡往南走六七百米,路邊是我看到的第3座碉堡。
第4座碉堡距離東港市區最近,在江海大道東港職業高中對面、加油站的後身。這座碉堡不是一座,而是一羣。
這些碉堡都是抗美援朝時期建造的。在每座碉堡的旁邊,我都沒有看見文保牌,不知道是不是還沒被列入文物保護名單。
轉了一圈,回到東港市區。休息時,查閲地圖,發現,市區北邊大概10公里的地方,有座機場。
機場位於前陽鎮石橋崗村,已經廢棄,但保留了許多建築。比如這座,很可能是當年的指揮所。
停機坪的旁邊,是長長的跑道。查詢得知,此處叫前陽機場,是抗美援朝時期我國空軍曾經使用過的。
附近村莊很多,秋收時,估計這裏會成為打穀場。而眼下是冬天,跑道上很乾淨。70年前,我國的戰鬥機就是從這裏起飛,馳騁沙場。
前陽機場東北方向20公里處,是如今的丹東機場,抗美援朝時叫浪頭機場。1950年12月,志願軍的一個飛行大隊進駐,1個月後首次與美國空軍交戰,並在1951年1月29日,第一次擊落美國軍機。
據丹東市區裏的抗美援朝紀念館介紹,1951年9、10月間,駐守這座機場的志願軍4師全體動員,在38天中出動飛機508架次,擊落美國戰機20架,擊傷10架。而那位單人擊落、擊傷9架美機,榮立特等功的英雄王海,每次作戰都是從這座機場起飛的。
同樣據抗美援朝紀念館介紹,丹東機場東北方向10公里處的勝利街北側的山坡上,散落着數座志願軍烈士墓地。其中有一座是位女文藝兵——姚文中烈士,她的墓在四道溝村北面的山坡上。我開車來到這裏,找了半天,山坡上墓很多,唯獨沒看見烈士墓。詢問數位村民,其中一位説,可能已經被遷到隔壁山谷裏的公墓了。
隔壁山谷裏,是濱江村,村後的公墓中,有座獨立的烈士陵園。公墓工作人員告訴我,他們在2015年,把散落在附近各處的烈士墓遷移至此,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其中,這位劉德義烈士的墓碑與眾不同,估計是遷移過來的原物。但沒看到那位女文藝兵的墓,向工作人員打探,人家很熱情地幫我打電話諮詢,得到的結果是可能在花園革命烈士陵園。我隨即前往,只看到花園公墓,沒能找到烈士陵園,向周圍的人詢問,都説不知道。
電子地圖上能顯示出來的,有2處。第一是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這裏安息着689位志願軍烈士,黃繼光、邱少雲、楊思根最初葬在這裏,後來遷往瀋陽去了。
第二是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據2014年民政部、總政治部確認名單,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絕大多數烈士,是就地安葬的,因而他們的墓位於朝鮮半島上。由於種種原因葬在國內的,主要是丹東、集安、通化和瀋陽。其中,國內最早的志願軍烈士陵園,是眼前的這座。
陵園裏安葬着264位烈士,其中有13位是一、二級戰鬥英雄或特等功臣。
陵園位於錦江山公園的北側,南側有座不高的英華山。站在山上,整個丹東市區盡收眼底,街道盡頭便是鴨綠江,對岸的朝鮮也看得清清楚楚。
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13兵團炮兵指揮所就在這山上。如今,山頂上是抗美援朝紀念塔。
紀念塔旁邊,是抗美援朝紀念館。它是剛剛落成的新館,並在2020年9月19日重新開館。免費參觀,但須提前在網上預約,預約成功後,刷身份證就能進入(週一休息)。
紀念館陳列着不少珍貴的紀念品。比如,這幾架米格-15比斯戰鬥機,是米格-15的改進型,裝備着1門37毫米機炮和2門23毫米機炮,升限15500米,最大航程1860公里,志願軍空軍從1952年開始裝備。
紀念館裏,還有單管37毫米高射炮、蘇制T-34坦克、蘇式122毫米榴彈炮、85毫米加農炮,等等。
紀念館面對着的,是與丹東市區與鴨綠江,江畔最吸引遊客的,是鴨綠江斷橋。
所謂“斷橋”是在清朝末期,由日本人修建的鐵路橋。頗為先進的是,它的中間部分可以旋轉,以便大型輪船駛過。1950年11月,美國空軍先後2次轟炸這座橋,將朝鮮一側的鋼樑炸斷、橋墩炸塌,從而成為“斷橋”。
“斷橋”旁邊還有座橋,是日本人在佔據我國東北之後修建的,橋上原本有兩條鐵路線,1951年拆除一條,改為公路,從此變成公路、鐵路兩用橋。這座橋也曾被轟炸,但很快修好了。至今我國與朝鮮之間的汽車、火車,都是靠它通行。
走到這裏,尋訪東港市與丹東市區的戰爭遺蹟,告一段落。明天,我將鴨綠江而行,那裏還有4處志願軍過江的遺蹟,以及更多的志願軍烈士安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