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雪染雙鬢,越發想念那遙遠的小山村,我的故鄉——高莊。往事依稀,村莊行將消失。曾想用文字描述,但總心有餘而力不足,倍覺無奈悲涼。
幾番輾轉難眠,故鄉漸漸顯現。小山圍護,房屋儼然,起伏的田野間,幾道溪流溝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可竟這樣魂牽夢繞,神不守舍。那裏又有什麼?細想深思,幾座小山間,一些揚水站傲然屹立,巨龍一般守衞在四野中。那裏是龍的故鄉呢。
不記得什麼時候,怎樣建起來的。當我剛記事時,就已經在那裏,開始提水灌溉農田。這是農業學大寨,大興水利時代的產物。在小村的東西南北,共有六座揚水站,從低處的大口井或河壩裏往山嶺高處提水。
村東的揚水站往簸箕山的北坡上提水。小山南高北低,像個簸箕,因而得名。簸箕的西沿是我們村的。這座揚水站不大高,但因建山坡上,旁臨山溝,也顯得雄壯威武。全身是此地暗灰色的石頭,更增添一分野性。龍尾搭在半山坡,又迤邐北伸。龍頭下是一個大口井,橡膠管子沿石頭台階伸到井裏,是龍的長嘴巴。井底水面幽暗,井壁掛着葱鬱的蕨草。機器開動時,龍頭上閃耀明亮的水花,水沿長長的渠道流到山坡上,滋潤一塊塊田地。
南面有兩座首尾相連的揚水站。用附近開採的黃色石頭建成,像兩條金龍一樣。通過二級提水,接力把水送到簸箕山的西坡上。第一級揚水站較矮一些,龍首處也有六七米高。先把水送到山坡下的井中,再用抽水機經過第二級揚水站,送上山坡,然後順勢而下,澆灌農田。人們稱這為“二級提”。小時候貪玩冒險,多次沿着上面的水渠走。一級揚水站上面比較寬,走着放心。二級揚水站更高,上面更窄。要格外小心,不敢往四周看。這兩座揚水站離我家比較近,站在街頭就能看見,渾身陽光的顏色,一連串拱券排列到山坡上。覺得很是輝煌壯觀,天地間好像增添了光明和温暖。
村西的揚水站最長,約二百米吧,一直延伸到村北偏西的老富山南坡上。這裏的石頭呈灰白色,是一條蒼龍了。人們把河溝截流成一個水壩,波光盪漾,水面上藍天深遠,白雲悠悠。水壩四周楊柳圍繞,水中有幾處蘆葦,開一片片白花。也曾爬到揚水站上面去,龍頭處十多米高,小心翼翼,大氣不敢喘息,走到盡頭往回看,好像經歷一番長征的感覺。
和村南一樣,村北也有一處“二級提”。使用的石頭微微泛青,上半部又用了一些青磚,所以是兩條青龍了。它們首尾銜接,將井水送到村北偏東的吊鼓山的山坡上,又順水渠流到山後一片片梯田裏。低處的青龍稍矮一些,北邊的很高,十七八米吧,拱券之間的柱子都顯得細長。聽人講,建造這座揚水站的時候還出了事,木頭架子歪到了,好幾個人摔下來,受傷住進醫院。有兩個人死死抱着歪斜的柱子,懸在半空中,臉都變了顏色,好歹順着柱子爬下來。小孩子望而生畏,覺得高到天上去了。有大膽的爬上去,兩腿哆嗦,站不起身來。
小時候站在山頂上,看自己的村莊,周圍的田野。東西南北幾座揚水站高高矗立,架在空中,光影流轉間,它們似乎要舞動起來。現在想想,更覺壯觀,幾條色澤不同的巨龍,噴着雪白的水花,哺育一片片莊稼,養活家鄉的人們,護衞一方家園。這些揚水站,即使是放在現在,也都是超級工程啊。再細想一下,除了這幾條惹眼的巨龍,還有處處土壟上的水渠、橫跨河溝的橋樑,那也是一條條龍呢。
我家西邊附近就有一條七八米高,三十多米長的石拱橋,跨過一條小河。四個大拱券並在一起,是一條通向村外的重要通道。東頭橋肩部位有一小塊水泥板,上面寫着此橋是一九七六年竣工。那時我才五六歲,不記得什麼。其他揚水站、橋樑等,自然也沒什麼印象,個別的好像有影影綽綽的記憶,紅旗招展,人山人海似的。
這些工程都是村民自己建造的。在那個時候,他們還建起了一座兩層的樓房。上下十多間房子,前面有帶拱券的走廊。小時候村裏放電影,就在在這座村委樓前。樓房高大雄偉,宮殿一般。我跟着別人登樓四望,看匍匐周圍的片片平房,心裏非常激動。
是這樓房裏的村幹部,領導村民建揚水站、修堤壩、造橋樑、壘梯田。在那個年代,怎麼能建造這些大工程?讓人驚歎,覺得神奇。二大爺八十多歲了,我上中學時他組織一個建築隊,給村民們建房造屋,聽説村委的樓房就是他設計的。我去看望他,聊起來。他微微一笑:“那時哪裏懂什麼技術?比着葫蘆畫瓢唄。跑到延安那邊看人家的窯洞,回來自己琢磨,一夥人就開始幹了。那時咱村是縣上的先進典型,什麼事都跑在前頭。也花了不少力氣,什麼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幹快上、戰天鬥地、下雨當流汗,颳風當電扇什麼的。那時年輕啊,想想和做夢一樣。知青上山下鄉,都到咱村裏來接受教育鍛鍊。有的現在還回咱村裏來,專門看看住過的房子,壘起來的河壩。幾十年過去了,許多東西都沒有了。奶奶的,萬輩子做夢也想不到,現在農民都住上樓房了。”
是啊,幾座揚水站被拆除,有的橋樑被埋在地下,整齊的梯田沒了模樣,許多平房被推倒,復墾為耕地了。山坡上建起樓房社區,農民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農民了不起,什麼事情都能幹的。能開採石頭建造揚水站,能用煤燒石灰,能把火弄旺,建成高爐來鍊鐵鑄造暖氣片,有了鐵就能鍊鋼吧,又生產汽車配件,建起工廠,據説現在全國一多半汽車上用他們的產品。工廠規模擴大,成為泰龍集團,又建成花園、社區、廣場,都以“泰龍”為名。怎麼起這個名字?因為在泰山腳下,汶河水邊?有道理。我也想起那些揚水站、水渠和橋樑。那也是一條條龍的。真是“見龍在田”,“飛龍在天”,造化神奇啊。村委也搬到社區裏,嶄新的四層樓房,樓前的“初心廣場”上,國旗高高飄揚。人們在這裏跳廣場舞、打球練劍、放電影、開歌會、擺攤販賣,紅火熱鬧。這個名字也起得好,不忘初心,老百姓拼命幹活,一代代人奮鬥,就是為安居樂業,生活美好幸福。
幾十年的時間,農田變村莊,村莊變農田,山坡變工廠、社區,真是滄海桑田。就像傳説中的龍一樣,變化神奇。我想念那些巨龍一般的揚水站,那些紀念碑一樣的超級工程。村委特意把村南的那條“金龍”保留下來,駐足觀望,仍然輝煌燦爛的感覺。
現在,安裝了泰龍集團產品的汽車遍佈中國。村裏的年輕人也乘坐高鐵、飛機,跑到更遠的他鄉異國。“農民辛苦,生活不容易,一定要跳出地瓜溝去。”小時候常聽大人説。我遠遠離開故鄉,來到天涯海角的一個城市,卻愈發想念故鄉。
在金色的沙灘上漫步,碧海藍天,一望無際。船影點點,白雲朵朵。想到一副對聯:“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看不到什麼龍、鶴,偶爾有魚兒躍出海面,海鷗掠過天空。想起故鄉的揚水站,那真是一羣龍,親眼看到,親手撫摸,爬到龍的脊背上,來到半空中。水花飛濺,水流清澈,歡快地翻山越嶺,滋潤萬物,生生不息,造化神奇。
下次回老家,一定去看望那條金龍,感受雄姿,再沾一沾故鄉的靈氣。
壹點號 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