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周翼
木里人中央次爾喜歡拍照,但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是,他的鏡頭裏出現最多的,要麼是國家級保護動物,要麼是國家珍稀植物。幾天前,就有金錢豹憑藉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身份,成功走進中央次爾的鏡頭裏。
金錢豹
在他的鏡頭裏,似乎有一座珍稀動植物“博覽園”,金錢豹、狼、豹貓、中華鬣羚、黃喉貂等眾多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及枯魯杜鵑、木裏秋海棠、木裏垂頭菊等珍稀植物,都是這座“博覽園”裏的“原住民”。
木裏垂頭菊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讓我們以“遊客”的身份,跟隨封面新聞記者走進中央次爾鏡頭中的“博覽園”,探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故事。
入圈
一羣鸚鵡引客來
中央次爾在拍攝過程中野外用餐
木裏,在藏語裏意為美麗、遼闊、深遠。木裏縣,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邊緣,理塘河、雅礱江、水洛河自北向南穿行而過。
在這片“美麗遼闊”的土地上,擁有林業用地面積94.14萬公頃,其中林地6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7.3%,活立木蓄積量1.17億立方米,佔全省的十分之一,全國的百分之一,以縣為單位居全國之首,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林,是中國僅存不多的成片原始林區。
博窩鄉是木裏縣最偏遠的鄉鎮之一,9年前,中央次爾還是博窩鄉的鄉長。
“那時候老百姓家家都種核桃樹,每年核桃成熟的季節,總有一大羣鸚鵡飛來吃核桃,一羣就有幾百只,幾乎能把核桃吃得一隻不剩。”據中央次爾回憶,“過去老百姓最討厭這些‘空中小偷’,為了守住樹上的核桃村民們輪流排班驅趕鸚鵡,他們用敲鑼,放鞭炮等方式守護核桃。”
中央次爾在拍攝珍稀植物
直到一位名叫葉昌雲的人出現在博窩鄉,“他告訴我這個鸚鵡名叫大紫胸鸚鵡,是很珍稀的鳥類,應該好好保護起來。”中央次爾説,“從那以後,我才知道,博窩鄉有很多珍貴的動植物,我也是那時候入圈,開始走上動植物攝影的道路。”
保護
一堂特殊的農民夜校課
事實上,在博窩鄉,人與鳥的“戰鬥”已經持續了很多年。
“從前,村民只知道鳥兒糟蹋莊稼,也不知道哪些鳥珍不珍稀。”據中央次爾介紹,他到博窩鄉以後,就一直跟老百姓們宣傳,鳥兒是寶貝,鳥兒多了,外面的遊客就會源源不斷而來,就能發展起博窩的旅遊。一開始老百姓們不信,博窩鄉藏在重重大山中,交通十分不便,一般的鳥類愛好者很難前來。
紅翅綠鳩
2018年國慶節,一個北京的愛鳥人士和朋友們來到博窩考察當地鳥類資源情況,中央次爾與他們交流後覺得受到很多啓發,於是與他們商量,能不能讓鄉里的老百姓也聽聽這些專家們講一講?10月4號晚上,在坑古村村民的家裏,一場特別的農民夜校開課了。30多位村民不顧大雨,騎着摩托車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都很稀奇:北京來的鳥專家為什麼會對博窩鄉的鳥兒們這麼有興趣。這位北京的朋友為村民們講了鳥類保護與旅遊發展的關係。
他們這才知道博窩鄉的樹林、動物、鳥兒,對許多大城市的人都是夢寐以求的寶貝。三個多小時過去了,村民們仍然不願意離去。
轉型
從打鳥到觀鳥導遊
小松曾是一名深度“打鳥愛好者”,“這個小夥子哪有漂亮的鳥,哪兒的鳥多,他都曉得。”中央次爾稱,“後來每次有觀鳥遊客來到博窩,我就讓他去當導遊,幫他們揹包。”
一年以後,小松發現,鳥兒活生生地在林間飛翔,才是吸引遊客源源不斷走進博窩的原因。隨後,中央次爾帶着小松來到雲南百花嶺,考察當地的觀鳥旅遊發展。回到博窩後,小松立即貸款40萬元,修起了一棟民宿,並招聘了幾名觀鳥導遊,專門用來接待觀鳥的遊客。
木裏秋海棠
“現在,小松一家人都在圍繞生物多樣性這一塊,包括觀鳥、觀花、觀獸這些,做成了從保護到旅遊接待的產業。”在中央次爾看來,只有先保護好了動植物,才能有後續發展的可能性。
這些年來,中央次爾一邊耐心勸説老百姓,一邊積極想辦法,把博窩的各種鳥類、動物的照片和視頻發到網上,還早早組織鄉里的年輕人,開通了“大美博窩”的公眾號和視頻號,在木裏29個鄉鎮中可是開了先河。
功夫不負有心人。漸漸地,博窩的名聲越傳越遠。
發現
五十餘種動植物以木裏命名
如今的中央次爾,已經離開了博窩鄉,但他心中對珍稀動植物的牽掛卻始終沒有放下。
小熊貓
打開中央次爾的微信朋友圈,就像在看一本珍稀動植物百科全書。“鸚鵡大軍”、金錢豹、小熊貓、麝、白唇鹿、兔猻、斑尾榛雞……為了能記錄到更多的珍貴寶物影像,翻山越嶺、爬冰卧雪,甚至在樹林裏住上好幾天,都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50餘種以木裏命名的植物和動物,生物多樣性讓木裏熱鬧非凡。
木裏鼠兔
萌萌的豹貓、憨態可掬的木裏鼠兔、深谷中發現曾經已經被評估為野外滅絕的植物——枯魯杜鵑。一個物種就是一個基因庫,在涼山蒼翠的密林中枯魯杜鵑、長冠苣苔……包括許多珍稀瀕危植物在內的野生動、植物,一同棲身於這座“諾亞方舟”內。
枯魯杜鵑
“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央次爾認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沒有終點,“我也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出現在鏡頭下的珍貴動、植物會越來越多,我們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也會越來越好。”
(受訪者供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