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年前的黃河鐵牛,為何不進行保護,難道越保護損壞越快?

山西蒲州位於黃河東岸有一古老的渡口蒲津渡,是中國黃河歷史上行最著名的渡口,尤其是從唐代到明代這一段歷史時期,唐開元十三年,為了方便黃河兩岸溝通交流,因此在黃河鋪設了一座橋,並且鑄造了8樽鐵牛,分置在橋的兩岸用來固定橋,另外還鑄造了鐵人、鐵山等等,這座蒲津橋自從撿起來以後,歷經百年不壞,直到元代才被水沖毀。
1300年前的黃河鐵牛,為何不進行保護,難道越保護損壞越快?

1300年前的黃河鐵牛,為何不進行保護,難道越保護損壞越快?

90年代以後,處於對保護文物的需要,永濟縣專門派人打撈上來這些鐵牛,撈上來的鐵牛,是位於黃河東岸的四尊,另外還出土了不少的鐵人、鐵山等等,一度引發人們的關注,要知道這四尊鐵牛的造型栩栩如生,尤其是其鑄造工藝上開看,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巔峯。很難想象,在1300多年以前,就有工匠能夠將重達70多噸的鐵牛完全鑄造出來。
1300年前的黃河鐵牛,為何不進行保護,難道越保護損壞越快?

然而文物的發掘是一回事兒,如何才能將出土文物保存的更加完好,這就又是另外一個問題,要知道鐵器的保存在全世界範圍內來説都是一個難題,除非是在很乾燥的環境下,否則很容易鏽蝕,事實上落在黃河裏面的有8尊鐵牛,最終也只是撈上來4尊,剩下的仍然處在黃河底部。
1300年前的黃河鐵牛,為何不進行保護,難道越保護損壞越快?

那麼撈出水面的鐵牛該如何保存,這才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後來經過了一番爭論以後,採取了就地提升的方式,將撈出的鐵牛、鐵人等等提高到原來12.2米的地方,原址進行回填,並在原址上重新按照當年的陳列方式進行放置。
1300年前的黃河鐵牛,為何不進行保護,難道越保護損壞越快?

而且在原來計劃中,原本是打算將鐵牛抬起來,做一個支架,將鐵牛懸空擺放,但是在施工的過程中又出現難題,如何將鐵牛抬起,如何安放支架,要知道鐵牛的重量在40頓至70頓左右,如何在不受損傷的情況下安全放置,這也是一個難題,算起來給這些鐵牛加諸一些保護的手段,反而可能吃力不討好,因此最終決定,還是按照原封不動的模式,露天擺放,這樣即便是自然鏽蝕,對於其的損傷反而是最小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20 字。

轉載請註明: 1300年前的黃河鐵牛,為何不進行保護,難道越保護損壞越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