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口國家公園怎麼保護和建設?
近日,《黃河口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體規劃》)向社會徵求意見,黃河口國家公園整合現有8個自然保護地,劃定範圍面積352291公頃(約3522.91平方公里),目標是將黃河口國家公園打造成世界陸海統籌型自然保護的典範、中國生態文明成果展示區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不僅對於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而且能夠與三江源國家公園首尾呼應,形成流域生態保護格局,構築起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
根據《總體規劃》,黃河口國家公園分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其中核心保護區面積為184103公頃,全部為國家所有;國家公園內的耕地、零散分佈的居民點、宣教科普基地、遊憩設施等劃入核心保護區內,總面積168188公頃。
核心保護區以嚴格的封育保護和自然恢復為重點,適度開展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項目。
實施水系連通工程,構建“河陸灘海”連通網絡和水系循環大格局,促進濕地生態系統自然修復。
實施陸海兼顧、一體化治理,探索構建以牡蠣礁為主體的生態岸線。
實施退化鹽沼植物修復、海草牀生態修復和互花米草綜合治理工程,恢復潮間帶濕地生態。
實施生物資源保育,建立野大豆、天然柳林、檉柳林保護基地;開展珍稀瀕危鳥類救護、棲息地保護恢復、環志和衞星跟蹤,打造中國東方白鸛和黑嘴鷗保護示範基地;以文蛤、蟶、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等為目標種,建設優質貝類原種場和魚蝦蟹綜合保育區。
黃河口國家公園是一座研究和展示三角洲各種沉積相和沉積構造的天然“實驗室”“博物館”,擁有世界罕見的“黃龍入海”、河海交匯奇觀,更是環西太平洋和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重要的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總體規劃》提出,加強黃河口國家公園自然文化地產保護,構建地形地貌演化過程監測、活化傳承黃河文化等措施。
為實現黃河口國家公園遊憩體驗可持續發展,公園生態遊憩最大日訪客容量估算為28682人次,擬實行訪客限額、到訪預約、非常規到訪資格審核制度。實行門票預約制和門票浮動制,隨時發佈預告,有效調節和控制訪客量。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一般控制區生態修復區域及生態敏感區域原則上不允許訪客進入,有科考、修復工程等特殊需求,經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審批同意後,且在專業嚮導帶領下,訪客方可進入;一般控制區生產生活區域及生態遊憩區域原則上允許訪客進入,採取預約機制,適當開展遊憩體驗。
根據國家公園空間資源分佈,打造“一條黃河故道遊憩體驗帶、兩個生態發展核、四大自然體驗區、四處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六個遊憩體驗區域”,構建遊憩體驗點、體驗線路、體驗區、體驗網絡模式。
此外,開展生態徒步研修研學體驗、鳥類野外觀察體驗、觀鳥攝影體驗等項目,開展親景式、全方面的鳥類資源科普教育和研修研學體驗。
《總體規劃》提出,黃河口國家公園實行省級政府與國家林草局雙重領導、以省級政府為主的管理體制,建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站”兩級管理架構。組建黃河口國家公園管理局,為副廳級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