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的奇怪鳥類,它的翅膀上長着可以自由活動的“奇特”爪子!

麝雉小鳥出世後前肢上會出現兩個可以自由活動的爪趾,它能緊緊鈎住樹枝不放。有人猜測,這與鳥類起源於古代樹棲爬行動物有關,促使爪子發育的基因一直存在於鳥類的基因組之中。
南美洲的奇怪鳥類,它的翅膀上長着可以自由活動的“奇特”爪子!
有人説,南美洲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為在那裏能找到種類繁多的熱帶花卉,長相奇特的螞蟻、蛙類、蛇類、龜鱉和鱷魚……
其實,在南美洲,科學家更關注的是那些貌似平凡實際上並不平凡的動物。比如説,一種名叫麝雉的翼上長爪的怪鳥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超級“發酵罐”
麝雉的外形與普通野雞,或與野雞有親緣關係的鳥類有幾分相似,可不同的是,麝雉的某些身體結構和古怪習性似乎同任何鳥類都扯不上關係。
南美洲的奇怪鳥類,它的翅膀上長着可以自由活動的“奇特”爪子!
麝雉的身長超過0.6米,但體重卻不到1公斤。它們羽毛華麗,雙腳有力,尾長,翼寬。與身體相比,脖子顯得比較長,頭部則顯得比較小。在麝雉的腦袋上,漂亮的羽冠包圍着鮮紅的眼眶和青色的頰部。用一位自然科學家的話來説,麝雉絕對算是一種出眾的漂亮的鳥兒。
其實,麝雉的珍貴价值不僅在於它們外形漂亮,而且在於它們具有極大的科研價值,因為麝雉本身可以告訴我們許多進化史上的秘密。
南美洲的奇怪鳥類,它的翅膀上長着可以自由活動的“奇特”爪子!
麝雉的一生多半是在樹上度過的,這些樹木一般長在沼澤地邊或緩慢流動的河邊。天光剛透亮,麝雉就開始在樹枝上覓食,一直要尋覓到天黑。它們特別喜歡吃珍珠樹的葉子,有時也吃果實和嫩芽。佔據麝雉總食量80%以上的是那些難以消化的粗糙樹葉。這些樹葉不僅飽含樹膠漿汁、強鹼性汁液,更含有大量的纖維素。一般動物的胃是很難消化纖維素的,而麝雉卻能,因為它長着一種超級的“發酵罐”——嗉囊。
麝雉的嗉囊與眾不同,嗉囊中生活着與其共生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能使綠葉中的纖維素和其他物質通過發酵作用轉化為寶貴的營養。可是,發酵是一個慢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所以,從開始進食到食物轉為營養,需要耐心地等待好幾個小時。麝雉身上這種特化的專供發酵的複雜結構,人們只在牛這樣的反芻動物身上才能看到。
麝雉的喙堅硬而有缺口,能嚼碎葉子,然後依靠唾液的濕潤和舌頭的攪拌,最終將食物吞進嗉囊。麝雉的嗉囊大得驚人,佔據了胸部的很大一部分,分量不輕。為了扛起嗉囊,麝雉有時不得不將胸部倚在樹上。
南美洲的奇怪鳥類,它的翅膀上長着可以自由活動的“奇特”爪子!
這種特殊的嗉囊內壁很厚,是不折不扣的 “葉片貯藏器”。嗉囊中時刻在進行緩慢的發酵,經發酵後的產物沿着嗉囊慢慢移動,最後相繼進入胃和腸。
有了嗉囊,消化固然方便了,卻對飛行產生了妨礙。麝雉的飛行本領連雞也比不上,雞雖然長着附有發達肌肉的龍骨,終因身體實在太笨重,所以飛不高。麝雉的情況更糟,因為巨大的嗉囊影響了固定飛行肌肉的龍骨的發育,所以儘管麝雉的翅膀長得長且寬,鳥羽也蓬鬆漂亮,但飛行能力極其低下。
幸好,麝雉並不專靠飛行過活,它們只在低樹之間和樹冠底下的枝條之間飛來飛去,然後用利爪在樹枝間攀來爬去。雛鳥的活動更與飛行無關,它們只在樹枝上依靠喙及翅膀上的小爪子爬行。
多變的叫聲
南美洲的奇怪鳥類,它的翅膀上長着可以自由活動的“奇特”爪子!
鳥類學家告訴我們,麝雉多半在沼澤地帶的樹枝上築巢,巢的下方是水,上方則是茂密的樹冠,猛獸很難逼近它們的巢穴。在旱季,麝雉習慣於集大羣活動,每羣可集中20~30只成年麝雉。找到了自己愛吃的樹葉,麝雉就用叫聲互相傳遞信息。麝雉的叫聲格外洪亮,但聽上去顯然不是一種享受。它可以是“哇哇”聲,也可以是深沉的“嘎嘎”聲,還可以是令人耳聾、含糊不清的叫聲。有時,更可能是貓叫聲、“噝噝”聲或類似於吹口哨的聲音。麝雉的叫聲如此多變,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它們可能存在着發達、成熟的社會結構。只可惜在這一方面,到現在為止,人們仍未找到足夠多的證據。
在一般情況下,麝雉是不會離開自己的勢力範圍的。它們的生活同母牛的生活極其相似,只在屬於自己的地盤上吃着自己喜歡的樹葉。當雨季(通常在當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來臨時麝雉便分成小羣活動,每小羣可以有2~7 只成鳥,它們佔據各自的領地開始營巢繁殖。產卵後雌鳥和雄鳥便在巢中交替孵卵,以保證孵化期間親鳥也能吃到多汁的樹葉。
有關麝雉的婚慶場面以及雌雄鳥之間互相照料的温馨鏡頭,人們觀察到的實在不多。一些人認為,麝雉社會很可能實行一雄多雌制。但也有人認為,這種推測或許是錯誤的,因為麝雉的雌鳥和雄鳥在外觀上長得差不多,而實行一雄多雌的鳥類其雄鳥總長得大一些、漂亮一些。
產卵以後,成年麝雉會像烏鴉那樣呆在巢裏將卵整齊地碼放起來。麝雉的巢搭得很簡單,親鳥只在水池上方的樹枝或低矮的樹叢上搭一個平底的巢。很多麝雉還利用巢作為飛行的起降點,巢的尺寸大小也僅僅滿足起碼的孵卵要求。這種巢中通常會被下入2~3枚,有時是4枚卵。
大約過了4個星期,蛋中就會孵出小麝雉,它們在外貌上也顯得很另類。鳥類學家根據出生時雛鳥成熟的程度,將鳥類分為晚成鳥和早成鳥。晚成鳥的雛鳥剛出殼時全身赤裸,有的甚至連眼睛也睜不開,它們顯得很軟弱,只會喳喳叫着張嘴討食。但雞或鴨這類早成鳥就不同了,它們的雛鳥出生時身上就長滿了絨毛,會跟着老鳥啄食。拿麝雉來説,人們很難將它們輕易地歸入哪一類:它們的雛鳥出生時雖不像早成鳥雛鳥那樣能幹,但眼睛是睜開的,身上也已長出淡火紅色的稀疏細毛。
爪趾和惡臭
如果沒有碰到什麼意外,麝雉小鳥出世後會在巢裏呆上兩個星期。一旦屬蛇或山貓潛近巢穴,小鳥就會勇敢地獨自離開。它們不僅用後肢,還利用翼上的爪子攀樹。原來,麝雉小鳥出世後翅膀上會出現兩個可以自由活動的爪趾,這是最真實的爪趾——彎彎曲曲、頂端長着堅固的爪子,它能緊緊鈎住樹枝不放。類似的現象人們只在曾經生活於非洲的一種奇怪的鷓鴣身上發現過,只不過,那種鷓鴣的幼鳥翅膀上只長一個爪子。
南美洲的奇怪鳥類,它的翅膀上長着可以自由活動的“奇特”爪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有人猜測,這與鳥類起源於樹棲古代爬行動物有關。只是,在進化過程中麝雉很早就從進化“主幹”上分離出去,在某些方面顯示出與其遠祖相符的特徵。
也有人猜測,促使爪子發育的基因一直存在於鳥類的基因組之中,只不過大部分鳥類的胚胎在早期發育時這些基因並沒有起作用,而麝雉對樹棲生活方式的適應和進化將有利於這些基因的“激活”。
翼上的爪子似乎能給幼麝雉提供攀爬的方便,但有時這種裝備並不管用。這時候,小麝雉就會故作立足不穩狀猛地掉入水中,爾後再毫不猶豫地遊向岸邊,或是久久地潛入水中隱蔽起來,抽空子擺脱敵人爬上岸去。
麝雉雛鳥吃的是成鳥嗉囊中發酵的半消化食物。這種食物量特別充足,因此雛鳥在出殼以後僅僅幾個月就能長得和雙親差不多大。就在此時,它們翅上的爪子消失了,原來長爪的部位成為翅膀末端不太美觀的凸起部分,它們的游泳能力也離奇地喪失了。
南美洲的奇怪鳥類,它的翅膀上長着可以自由活動的“奇特”爪子!
長期居住在固定的地方又不善飛行的大型鳥類註定要成為人類的犧牲品,但麝雉卻是例外,因為麝雉的身上始終存在一種惡臭,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使它們逃脱了劫難。麝雉的嗉囊中經常存有發酵的綠色糊狀物,這種糊狀物會發出糞便似的氣味。“臭鳥”、“臭鼬安娜”就是當地居民稱呼麝雉時叫得最多的外號。除非當地鬧饑荒,否則,生活在南美洲的土著居民很少捕獵麝雉成鳥,有時他們寧可只吃麝雉蛋,大概就是因為麝雉肉太臭的緣故。
影響麝雉命運的最大變數是環境的變化,人類對麝雉棲息地區的過度開發已經對麝雉的生存造成了威脅。幸虧麝雉生活在潮濕的河汊縱橫的地區,那兒的交通還不太方便,所以,即使它們的數量在下降,目前還不至於馬上就面臨絕滅的命運。然而,照眼下這個勢頭髮展下去,人們擔心,這種外貌出眾的漂亮鳥兒終有一天會永遠告別地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55 字。

轉載請註明: 南美洲的奇怪鳥類,它的翅膀上長着可以自由活動的“奇特”爪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