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四涼古都”之稱的甘肅省武威市,是河西走廊最東端的第一重鎮,兩千多年來,古城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豐富的人文底藴和名勝古蹟。位於市區東南隅的武威文廟,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是西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也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
明朝兵部右侍郎徐晞鎮守涼州時,深感守住要塞不能光靠武力,還必須昌明文教。於是他在上任的第二年便策劃建造學宮,這也是武威文廟的由來。500多年來,武威文廟經歷代重修擴建,成為涼州文人墨客祭祀孔子的聖地,號稱“隴右學宮之冠”。
武威文廟主要由儒學院、孔廟、文昌宮三部分組成。整個建築佈局結構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古樹參天的院內供奉着一尊孔子行教像。值得一提的是,銅像前的圓鼎上篆刻着“尊師重德”而不是“尊師重教”,由此可以看出古人認為教德行比教內容更為重要。
武威文廟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山門,狀元橋最南端的一堵“萬仞宮牆”影壁實際上是文廟的正門。由於武威歷來尚武,未曾出過狀元,人們在建造文廟時,期望涼州有學子考取狀元后再把正門打開,恭迎狀元走上狀元橋,然而數百年來,這裏卻從未出過狀元。
建在石築台基上的大成殿,是文廟的主殿,殿內供奉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塑像。數百年來,武威學生們入學前都會來此祭拜孔子,走一遍狀元橋,已成為固定的儀式。莘莘學子們還會將自己金榜題名、獨佔鰲頭的夢想書寫在紅布條上,以求得到至聖先師的保佑。
位於大成殿東側的桂籍殿,又稱文昌宮,殿內供奉着文昌帝君。殿前廊檐下懸掛着自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的匾額44塊,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數量如此之多的匾額集中懸掛在一處,堪稱武威文廟一絕,在全國也極為罕見。
民國末期,桂籍殿被當地用作辦公室,由於房屋高大,冬天寒冷難耐,人們便在屋內修建頂棚,還在前廊下砌起牆壁,於是這些懸掛在檐下樑檁間的匾額便被遮擋了起來,僥倖逃過劫難。後來有關部門在維修文廟古建築時,這些匾額才“重見天日”。
位於大成殿後面的尊經閣,是武威現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樓建築,也是武威古代的圖書館,閣內收藏着儒家重要的經典及百家子史諸書。武威文廟作為少有的西北地區原汁原味的歷史遺蹟,現已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裏走走轉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