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營經濟遭遇“成長煩惱”:步步為“營”方能持續“出圈”
本文轉自: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
交匯點訊 拎上帳篷、摺疊桌椅、美食,前往“家門口”的河岸綠地……清明假期以來,露營這種曾經的小眾旅遊形態成為備受追捧的消費新熱點。露營熱度節節攀升的同時,“一篷難求”“一地狼藉”等問題也隨之而來。露營經濟不是一處美景、一頂帳篷、一次打卡的簡單生意,而是一道集體育户外、休閒娛樂、環境保護、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題。如何答好這道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露營“出圈”:去不了遠方,也能擁抱“家門口”的美好
“露營的好地方是需要搶的!”4月17日,住在南京市江北新區的李寧特地設了鬧鐘,在10點前趕到江北新區綠水灣濕地公園“搶位置”。鑑於上一次露營“排隊上廁所”的教訓,李寧精心挑選了一塊有樹蔭,距離廁所、停車場不超過100米的江邊草地,扎帳篷,支桌子,擺食物。
但不是所有人都像他這樣“幸運”。記者觀察到,短短一個小時內,原本空曠的草地陸續被花花綠綠的帳篷塞滿,有樹蔭又離廁所近的“理想”位置早被“一搶而空”。中午12點左右,沿江行車道邊已停滿了車,隊伍蜿蜒幾公里。
疫情之下,江蘇省多個城市公園以及鄉村中不斷增加的露營帳篷,成為一道別樣的城市“風景線”。對於南京市民韓明來説,露營已成為疫情期間旅行的“替代品”。以前小長假都是去皖南、揚州這些周邊城市自駕,今年他選擇和校友們去方山露營燒烤。“在大自然的蟲鳴鳥叫中,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唱歌、燒烤,那種感覺很純粹,能讓人的心靈徹底放鬆下來。”
作為户外愛好者,漂移車友俱樂部創始人楊益兵的露營方式更為特別——房車露營。從去年7月購置房車至今,他和妻子、兩個孩子選擇了前有綠水、後有青山的南京方山音樂谷“安營紮寨”。目前,楊益兵和其他四户人家以房車為家,與方山“為鄰”。房車裏有水有電有網絡,兩個孩子疫情期間就在房車裏上網課,開學後孩子住校,他和妻子白天外出社交、工作,晚上回到房車生活。
省房車露營協會工作人員陶宗英介紹,目前露營的玩法越來越“精緻”,呈現出多樣化的“露營+”模式,如“營地+景區”“營地+鄉村”“營地+研學”“營地+體育”等。“這也體現出消費者對高質量旅遊產品和多元化旅遊目的地的需求。”户外慧澤自然學校校長張馬文慧是南京溧水一家幼兒園的負責人,近兩年,她把“露營”和“親子教育”結合起來,在幼兒園附近打造了一塊户外“露營基地”。“孩子和家長一同來一場‘野外求生’,可以體會到城市生活外的別樣樂趣,感受到更豐富的親子交流,還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露營本來是一項很小眾的户外運動項目,是一小羣人擁抱自然、挑戰自我的運動方式。”楊益兵觀察到,近兩年,由於疫情阻擋了出行的腳步,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擁抱“家門口的風景”,露營的本質也隨之發生根本變化——剝去了户外運動“野蠻其體魄”的那一層自我挑戰,變為一種娛樂與休閒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低頻的小眾消費,而變成高頻的大眾新消費;場景不再侷限於野外,走向更廣闊的城市空間。
綠水青山是市民享受露營樂趣的基礎。露營熱的背後,是可供市民“席地而坐”的綠地大幅增加。作為全國首個開展省級園林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創建的省份,江蘇省將生態園林城市創建作為推動園林綠化工作整體提升的有效抓手,在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綠色發展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截至今年3月,全省擁有國家生態園林城市9個,數量全國第一,佔全國總數(19個)的47%,蘇州市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覆蓋的設區市;江蘇擁有國家園林城市(縣城)44個;擁有省生態園林城市16個。
產業火爆:“一頂帳篷”撐起百億市場,產業鏈迎爆發式增長
擁有3個帳篷生產廠房、1600個工人,江蘇省阿珂姆野營用品有限公司一天能生產5000多頂可容納5至6人的大帳篷。公司董事長萬從榮告訴記者,即使開足馬力生產,產品還是供不應求,“帳篷的訂單已經排到2024年3月。”
露營的火爆,直接帶動一系列露營裝備、產品的熱銷。根據艾媒諮詢發佈的研究報告,2014年至2021年,中國露營營地市場規模從77.1億元增至299億元,預計2022年增速達18.6%,市場規模達354.6億元。
早在4月1日,南京市民何靜就從某電商平台下單了帳篷,打算清明節約上好友去江心洲露營。但是等了10多天,訂單遲遲不發貨,商家反饋“訂單量太大,要延遲發貨”。 等不及發貨的她只好選擇放棄,最後借朋友的帳篷過了一把“露營癮”。
迪卡儂南京應天大街店導購員陳玉銀告訴記者,清明節以來,露營便捷推車和一鍵摺疊帳篷最受歡迎,上週一度賣到斷貨,“這兩天才緊急調來新貨”。天貓數據顯示,今年前3月,大型帳篷、天幕、摺疊桌椅、睡袋等露營裝備成交額同比增幅超兩倍。
露營的“出圈”,也讓露營營地“一位難求”。常在野場GLAMPING營地承辦聚會的負責人成成告訴記者,該營地採取預定製,目前價格是398元一位,一天能接待幾百位客人。“營地提供下午茶、專業攝影、露天電影、K歌比賽等衍生服務,一般提前三五天才能訂到。”
深耕户外用品產業30餘年,萬從榮敏鋭捕捉到需求端的結構變化:疫情前,銷量不錯的一般是容納人數少、搭建技術要求高、性能較強的帳篷;近幾年,家庭式、自動摺疊式、外觀好看的大帳篷最受市場歡迎。這種消費變化不侷限於國內,從公司接到的美國訂單來看,一種三開門的蒙古包式大型帳篷正成為國外市場的“緊俏貨”。
此外,露營也帶動了無人機、咖啡壺、飛盤等相關產品的消費,甚至在市場裏,組合起來出售的“露營包”成為不少人的首選。“一個‘露營包’裏可以有帳篷、一桌四椅、天幕、彩燈等,還可以根據客户的具體需要定製。”萬從榮的客户裏,過半都會選擇這種商家搭配好的“露營包”。“和以前相比,大部分消費者都是露營‘新手’,1000元左右的入門款最受他們歡迎。”
相比大眾化的“帳篷露營”,房車露營更專業,投入也更多。截至去年底,我國綜合房車保有量預估為19.2萬輛。楊益兵告訴記者,一輛房車的價格為20萬至70萬元,而江蘇是全國房車保有量最高的省份。他曾連續兩年在江蘇組織“房車嘉年華”活動,200多輛房車均在半天內售罄。消費羣體中,退休人員佔50%,自由職業者佔40%,另外10%是户外愛好者。
房車在江蘇如此“走俏”,既與江蘇人的消費實力有關,也與江蘇房車製造的“產業優勢”密不可分。去年江蘇有28家房車生產企業,企業數量僅次於山東,位居全國第二。“中國房車產業已出現明顯集聚,尤其在以江蘇為代表的華東地區,經濟、人力、物力、交通優勢明顯,不斷產生創新效益、競爭效益及外部規模經濟效益,加速了整個房車產業的發展。”省工信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説。
江蘇房車製造的優勢不僅體現在企業規模上,更體現在質量上。中國十大房車品牌中,江蘇佔4至5家。其中揚州賽德房車有限公司作為省內行業龍頭企業,在當地帶動了5家企業共同發展,“房車改裝”成為揚州一張亮眼的“產業新名片”。“這兩年露營確實催熱了房車產業,去年企業銷量上漲20%。”公司董事長黃建説。
立好“規矩”:杜絕“野蠻生長”,考驗城市管理“精度”
清明節小長假,南京市建鄴區江心洲街道城市管理部副部長段頻和同事們在巡查沿江步道中度過。初步統計,小長假期間每天有3000多輛車進島,1萬多人蔘加露營活動。巡查時,段頻和同事們發現了不少問題,比如,島上有些司機擔心違停,將車停在了草坪上,岸邊的“網紅草”被拍照的人羣踩踏,少數市民露營過後將用過的紙巾、塑料袋、竹籤等丟在原地……
統計數據顯示,4月4日至10日,短短一週時間裏,南京消防共接到草坪類火災報警118起,較前期數量有明顯上升趨勢。4月10日,南京消防接到遊客報警稱南京市橋北濱江生態公園靠近江邊的一處草坪着火。監控顯示,着火地點距離遊客搭建的帳篷僅有20米左右的距離。南京消防泰山新村政府專職消防救援隊副隊長吳明明告訴記者,初步判定,此次火情大概率因露營人為使用明火,導致蘆葦遇明火被點燃所致。
“露營的人越來越多,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有些人雖然開始享受户外運動,卻沒有遵守户外運動的規則。”張馬文慧提到,在玄武湖、中山陵、江心洲等這樣的開放式空地上,帳篷、灶台密集扎堆,缺乏專業的露營指導和管理,這對草坪養護、森林防火安全等都埋下了隱患,隨時丟棄的各類垃圾、露營過夜等也增加了環保壓力,“當前露營行業火爆卻又脆弱,如果沒有加以有效監管,一旦發生安全性事件,就可能對行業造成毀滅性打擊。”
房車保有量的激增,也讓江蘇德發房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卞金超有些擔憂,“不少車主是跟風入手,但對房車還缺乏基本瞭解,更不要談遵守規則了。”卞金超告訴記者,除去水電費,目前房車在露營基地的“過夜費”一般200元起步。不少人捨不得停在房車基地,就會找個風景不錯的地方隨意停放。“房車露營涉及到污水排放等系列問題,隨意停放不僅會污染環境,甚至會影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正是這些破壞規則的行為屢屢發生,導致一些地方甚至對房車下達‘驅逐令’,這顯然不利於房車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離開了管理和保障,露營就與文旅構建美好生活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在段頻看來,及時規劃、完善配套、做好引導,才是積極擁抱露營熱潮的正確方式。為解決島上的停車問題,近期江心洲街道投入60個協管員充實管理力量,在機動車道上增設多個臨時停車點。同時,島上還規範扎帳篷、燒烤野餐等行為,集中設置了三塊宿營區域,按照人流量增配移動公廁。
緊跟“露營熱”節奏,備戰即將到來的五一“露營潮”,不少景區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中。中山陵園管理局宣傳部門相關人員介紹,五一期間,將嚴格核查流入車輛、人員的健康碼、行程碼。南京市玄武湖景區根據草地生長情況動態調整露營區域,進一步給“露營”立好“規矩”,明確帳篷以及周邊區域不可以使用明火,不能進行烹飪、燒烤,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隊玄武區大隊也將在玄武湖公園開展消防安全宣傳、巡防活動。
但記者多方聯繫發現,相較於公園景區,一些比較“野”的露營地,尤其是不少户外公共區域,仍處在無專人管理的狀態。
對於遊客高漲的露營需求,陶宗英認為“宜疏不宜堵”,相關政府、部門應積極盤活閒置的公共資源,合理規範用地,利用水域、森林等自然資源優勢建設露營地,增加對露營地的供給;另一方面,建議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做好流量引導,避免人員扎堆和擁堵。“尤其是要做好露營地的規範化管理,讓露營成為一種健康、綠色和高質量的生活方式。”
在江蘇現代服務業智庫首席專家、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張為付看來,作為新興的旅遊產業模式,露營經濟既不破壞生態環境,又能帶動當地就業與經濟發展,完美闡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與前幾年興起的民宿相似,露營在持續‘升温’的同時,不可避免會遭遇一些‘成長煩惱’。”一個行業的行穩致遠,光靠熱度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規範管理。他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和部門可以集中規劃建設露營場地,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完善相關露營配套設施,進行規範化、集中化管理。“不同景區可以結合當地自然、人文特色,建設不同主題、符合安全要求的露營場地,吸引不同消費人羣,避免露營經濟單一化、同質化發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宣 王夢然 朱秀霞 陳珺璐 方思偉 顧敏
編輯: 陸威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户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佈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