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地球希臘用一條運河,將一個2.1萬平方公里的半島變成島嶼!

世界上的人工運河很多,但真正能夠稱得上溝通兩片海洋的等高運河並不多,比如説世界著名的巴拿馬運河,中部階段年的海拔就高達20多米,需要船閘來調節水位放行船隻,兩側海水根本無法自然交換。其餘的,像山東半島的膠萊運河、法國西部的米迪運河等等,存在很大的水位差,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兩片海域,無法改變地形。
在歐洲的巴爾幹半島南部,有一個叫做伯羅奔尼撒的小型半島,它位於希臘境內,面積約為2.1萬平方公里,差不多是兩個天津市的面積。這個半島原本有一條6.3公里的地峽與巴爾幹半島連接,但是在19世紀末期,這個地峽被人為地打通,開鑿了一個寬24米,低於海平面8米的運河-科林斯運河,這個運河使得兩側商船可以自由通行,海水也可以自由交換,並讓伯羅奔尼撒半島轉型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島嶼。
(解釋:海峽是兩片陸地之間的狹窄海域,地峽是兩片海域之間的狹窄陸地。)

切割地球希臘用一條運河,將一個2.1萬平方公里的半島變成島嶼!
按理説,整個巴爾幹半島都是屬於丘陵地形,連綿不斷的山巒是半島上的主要地貌,包括伯羅奔尼撒半島,基本都是以山地為主,為什麼希臘要在這裏修建運河呢?
要知道,科林斯附近的地峽海拔高度達70多米,算上運河海平面以下的8米深度,最多需要下挖80多米才能夠貫通,在19世紀的裝備技術條件下,如此深度的運河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難題。
從挖掘土方量上來説,科林斯運河也的工程量也是驚人的。科林斯運河的下方寬度為24.6米,上方寬度可達100-300米,長度約6300米。也就是説,科林斯運河需要挖大約8700萬立方米的土石才能夠疏通,相當於三個三峽大壩(2794萬立方米)的混凝土澆築量,在那個年代是難以想象的。

切割地球希臘用一條運河,將一個2.1萬平方公里的半島變成島嶼!
希臘之所以會選擇修建如此高難度的科林斯運河,是因為該地峽所處的位置獨特,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的南歐和西歐是希臘的主要貿易伙伴,而希臘的首都雅典處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部,如果商船繞過半島需要多走200多公里的路,在19世紀,這差不多相當於普通商用帆船一天的航程,費工費時。
而在19世紀之前,商業船隻更小,繞行則更加費時間。所以,在數千年前,科林斯地區就是許多商業船隻過往的必經之路。那時候沒有運河,但人們卻想到一個辦法,在陸地上修建一個相對平直的道理,然後把船隻從陸地拖行6公里至對岸。根據考古顯示,這種靠搬運來通過船隻的行為最早起源於公元前7世紀。
由此可以看出,科林斯地區一直都非常需要一條運河,但是因為工程量太大,古代根本沒法承受,再加上有一些專營搬運船隻生意從中作梗,以及戰爭等原因,科林斯運河計劃一直拖到19世紀末才開始真正動工。

切割地球希臘用一條運河,將一個2.1萬平方公里的半島變成島嶼!
1830年,希臘從奧斯曼帝國獲得獨立,此時正值大航海時代巔峯時期,海運是國際貿易主流,船隻逐步變大難以被搬運,科林斯運河終於被提上議案。但是經過計算,科林斯運河需要4000萬金幣的資金,這在當時來講是一個天文數字。並且,當時的世界上也沒有大型運河的先例,所以科林斯運河暫時不適合剛剛成立的希臘。
到了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疏導和開通震驚了世界,讓地中海重新成為東西方貿易的要道,而科林斯運河也終於等來了資金和技術上的成熟。1881年,運河正式開建,但承建公司不久之後就破產了,直到1890年才恢復施工,1893年,科林斯運河完工。

切割地球希臘用一條運河,將一個2.1萬平方公里的半島變成島嶼!
科林斯運河建成之後,早期運營的並不順利,未能達到建造時的預期。在建成之後,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兩側海域的潮汐差,致使運河中部經常出現潮汐,後來通過在兩側出口修建防波堤來解決。除此之外,由於運河的深度過大,兩側護坡高達80米,滑坡事件頻發,安全隱患很多。
就這樣,運河斷斷續續,一直到20世紀初期才逐漸穩定,通航量開始逐漸增多。但是緊接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席捲了歐洲,由於戰時奉行焦土政策,所以科林斯運河被不同的勢力爭奪、破壞,直到1948年,才開始重新整理運河。
在20世紀後期,大型遠洋船隻逐步佔據了航運的主流,船隻變大以及航速提升,使得寬度僅24米,深度8米的科林斯運河在國際航運路線上越偏越遠。就這樣,希臘費盡周折,不惜將伯羅奔尼撒半島變成島嶼的科林斯運河,最終無法達到它最初的目標,淪為旅遊勝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7 字。

轉載請註明: 切割地球希臘用一條運河,將一個2.1萬平方公里的半島變成島嶼! - 楠木軒